红岩柿子一树三卖

时间:2022-10-18 01:15:28

柿子成熟以后,既不能长期挂在树上,也不宜长期保存,因此每年都会出现鲜柿集中上市,价格持续走低的现象。可就在2007年柿子成熟的季节,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采访时,却看到曾经在销售问题上吃够苦头的农民,现在并不急于出售成熟的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距离红岩村只有几公里的莲花镇交易市场,是恭城月柿最早的交易市场之一,每到月柿成熟的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恭城月柿价格的晴雨表。几年前,红岩村的村民都是拉着柿子跑到这里叫卖,但由于品种单一、上市时间相对集中,柿子价格连年走低。

精明的商贩抓住村民们急于出售的心理,不仅一再压低价格,还迟迟不肯收购。眼看着柿子在树上熟透变软,村民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红岩村的党支部书记朱培明干着急却没有解决的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县里的柑橘产量虽然大,但市场价格一直很稳定,于是他决定到附近的柑橘园取取经,结果还真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原来人家的柑橘除了贩卖到市场,还另有出路,比如搞休闲采摘、农家乐等活动。这样一来,市场上2元/千克的柑橘,在采摘园里就能够卖到4元/千克。朱培明心中盘算着回到村里也搞个农家乐、弄个休闲游,让游客在娱乐中参与采摘,达到销售的目的。

这毕竟只是一个想法,单单依靠万亩柿林,想把红岩村的休闲旅游搞得有声有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还忘记了一点,就是柿子和柑橘有本质的区别,柑橘摘下来就能吃,而柿子却是只能看不能吃,这让红岩村的休闲采摘大打折扣。虽然村民们都极力推销自家的柿子,可销售量却没有多大的改观。

眼看着柿子烂在树上实在可惜,村民们无奈之下只得采摘下来搬回家。为了防止烂掉,村民们把柿子晒成了柿饼。大量的柿饼被村民晾晒到村里的各个角落,没想到却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由于它易于携带,很快就成了红岩村的土特产。可游客的购买量毕竟有限,村里大量柿饼并没有因此改变滞销的命运。就在大家为农家乐感到失望的时候,几位游客的到来改变了柿子的命运。

2005年9月,几位韩国客人来到了红岩村,他们并不像其他游客那样一头钻进果园采摘柿子,而是一味地品尝柿饼,品尝之后也没说什么就离开了。这让细心的朱培明感到有些蹊跷。几天后他主动跑到县城,找到了当时陪同韩国客人的中方代表,打听出这几位韩国游客来红岩村的目的。原来,他们准备在村里收购柿饼出口,但品尝后认为红岩村的柿饼并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朱培明想,如果能把握住这次机会,让红岩村的柿饼出口到国外,村里的柿子就再也不愁销路了,村民们也能因此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要达到韩国客商的要求,就必须让柿饼的色泽变得红亮,还得增加甜度。为寻求制作出标准柿饼的制作工艺,朱培明找遍了村里经验丰富的老人。经过老人们的指点和他自己悉心地摸学,最后他终于发现用霜降之后的柿子做柿饼不但能大大增加甜度,而且随着柿子的逐渐成熟,颜色也从黄转红。

找对了方子用对了药,朱培明每天清晨带着大家统一行动,一个月过后,一批晶莹透亮的柿饼制作了出来。在朱培明的邀请下,韩国客商第二次来到了红岩村。这次品尝之后,双方马上签订了供销协议,每年出口量达到75吨以上。

红岩村的柿饼有一半出口到了韩国和东南亚,消息不胫而走,周边的果农也开始纷纷效仿。第二年,大批的柿饼就出现在了市场的各个角落。2007年春天,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红岩人又一次走在了市场的前面,挖掘出了新的商机。

朱培明发现,春天的时候仍然有很多游客来到红岩村。他们的兴趣并不是红岩村的柿子,而是柿子叶。朱培明感到很好奇。为了搞清原因,他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日本有一种食品叫做寿司,就像中国的粽子一样,是把饭团用叶子包起来吃,包饭团用的正是柿子叶。

于是朱培明又抓住这一商机,为了在不耽误柿饼生产的前提下赚到这笔额外的财富,他组织村民在5月和6月柿子树修剪的时候,收集起多余的柿子叶,按照规格进行加工,以每张3分钱的价格出售。如今,红岩村的万亩柿林都是一树三卖,秋季卖鲜果,冬季卖柿饼,夏季还能卖柿子叶。这三头并进的发财路每年都能为村民带来六百多万元的收入。

我国是柿子生产大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90%。柿饼只是柿子加工的初级形式,鲜柿子除了能做成柿饼之外,还可以加工成糖果、蜜饯或者柿子醋等产品。柿子当中的鞣酸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医药以及化妆品行业,而且柿子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柿果的好几倍,同样具有广泛用途。如今,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柿子不仅可以鲜果采摘,也可以将鲜果二次加工做成各类柿子产品,并且柿子叶都能卖钱,真正做到了一树三卖。这不仅解决了农民柿子滞销的难题,还提高了柿子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农民打开了一扇财富的大门。

CCTV-7《致富经》栏目2007年12月19日播出

上一篇:借甲鱼的名卖海参 下一篇:会拐弯利好一个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