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四二》片尾曲的隐喻分析其主题

时间:2022-10-18 12:31:29

从《一九四二》片尾曲的隐喻分析其主题

[摘要]《一九四二》揭开了一段血泪交织尘封已久的历史,让观众了解到饿死三百万人的可怕悲剧,整部影片都弥漫着痛苦与绝望,残酷的现实让人窒息,从头到尾,一悲到底。作为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成为架设在语言、思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音乐与电影更是密不可分。因为音乐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直达人的心底,与人的灵魂相通,与人的情感相融。电影《一九四二》影片主题曲《生命的河》巧妙地使概念隐喻在特定的语篇中得以应用,与影片主体相得益彰,成为整部影片的主题延伸和升华。

[关键词]《一九四二》;电影主题曲;概念隐喻;电影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DL13BC1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隐喻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认知世界的桥梁。1980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乔治·莱考夫与英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把概念隐喻细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他们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自此,隐喻研究便从语言层面转向到揭示思维规律的认知视角上来,拓宽了我们研究语言、思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渠道。

一、电影主题曲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影是在编剧的剧本之上,导演的统领之下,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把文学故事用摄影、美术和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部分对电影来说,都不可或缺,而音乐与电影更是密不可分。因为音乐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直达人的心底,与人的灵魂相通,与人的情感相融。同时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作用,它能通过非语言非具象的表达,让观众了解人物内心最隐蔽最微妙的情感,随着旋律慢慢渗入、触及观众的心灵深处,给观众留下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

所谓主题曲,顾名思义,“就是对影视剧内容能够做出一种高度概括的歌曲,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情感来表现或充实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可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片尾主题曲是一部影片情感的延续,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的延伸,暗示着情节的发展走向。一个韵味悠长、富有感染力的片尾曲,能激发联想,概括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能够更为有效地将影片所无法直接传达的思想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延伸,从而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将视觉与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立体、多维,潜移默化引发观众挖掘镜头和语言无法表现的电影中的深刻内涵。

二、电影《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天灾人祸交织的惨绝人寰的灾难,当时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在逃荒过程中,由于饥饿、天上日军飞机的疯狂扫射,地上国军乱兵的哄抢,加之天寒地冻,灾民饥寒交迫、家破人亡、恐惧绝望。而此时此刻的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府腐败,也无暇顾及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随着漫长的逃荒日子一天天过去,灾民们的希望与尊严也一点点地破灭、丢失,直至完全绝望。但当片尾原本家境殷实,儿女双全,却在逃荒过程中失去一切的老东家领着同样孑然一身的小女孩走向远方时,字幕涌现,圣乐响起,观众同老东家一样在绝望中又看到了希望。

三、电影《一九四二》主题曲

下面具体分析该影片主题曲《生命的河》是如何起到主题延伸和升华的作用的。整部影片是以先降后升的模式进行主题展开的,即希望——失望——绝望——重生希望。逃荒之初,所有人都是怀有希望、寻找希望而踏上逃荒之路的。但逃荒路上的所有遭遇使人们心中的希望一点点破灭。直至瞎鹿老母中弹身亡,瞎鹿惨死在锅里,东家少奶奶产后因饥饿而死,星星和花枝分别被卖,栓柱因捍卫信物被日军刺死,最终,老东家失手捂死孙儿,使逃荒之路的绝望达到顶点。影片结尾老东家收留一个孤儿,两人相依相携向远方走去,映射了“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题,使希望得到重生。而此时片尾曲《生命的河》的出现,和影片中心主题相得益彰。

整部影片一直以黑白灰为主宰的色彩基调,让观众感觉到了一种窒息的压抑。灾民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几无善终。

花枝从影片开头能抵制住少东家粮食的诱惑而拼命反抗少东家的侵害,到宁可把孩子亲手拍死也不会卖掉,再到逃荒途中愿意为两块饼干跟栓柱好,最后到为了她的孩子能活下去,选择嫁给栓柱后,把自己卖掉以换来四升小米,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伟大母亲的自尊随着粮食的减少也慢慢地丢掉了。

星星在逃荒之初,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喂饱她的小黑猫,到她嫂子生孩子后同意杀掉猫并且要喝猫汤,亲手把她珍视的书页当柴烧,一步步从受过教育、养尊处优的女学生,变身成为忍饥挨饿的灾民,最终为了活命不惜卖身为毫无尊严的,一个自恃清高,憧憬幸福的千金小姐就这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丢掉了所有的自尊和傲慢,正如那只映射着希望与梦想却最终被杀掉的小黑猫一样。

安西满怀着一颗对主虔诚的心,一路上传教布道,希望能够拯救难民、逃离苦难,却只能眼睁睁地见证更多的生离死别。在一个小女孩被日军的炸弹炸倒,他的棉袍堵不住血如泉涌的伤口后,绝望之余他放上了厚厚的《圣经》,跪地祈祷上帝来拯救众生,然而,垂直而下的却是一颗炮弹。现实的残酷令他坚定的信仰如同那被炸飞后在空中飘舞的《圣经》书页一样不知最终飘落何处。

老东家从逃荒之初认为别人是逃荒他家是躲灾,到逃荒路上儿媳老伴相继去世、女儿卖身后,他心里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对栓柱说,知道怎么从灾民变成地主,不出几年,他们就能够接星星,救花枝。但当他们爷孙俩千辛万苦要逃出灾区,却在同胞驱逐的子弹下,失手捂死了惟一的孙子时,他彻底绝望了。一心只想死得离家近点,结果路上遇到了所有亲人都已死去的小女孩,这两个毫无血缘亲情的两个陌生人守望相助,互相扶持,这种心底的大爱瞬间给了对方,也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生命延绵不息的希望。

剧情结束片尾曲《生命的河》响起:“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头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部洒落。”该曲以概念隐喻的方式从多个层面映射影片主题。

(一)歌名

假如把人的生命隐喻成一条开阔、深沉、曲折伸展的河流,那么,那条河流的流动轨迹恰恰就是生命的整个历程,河流从遥远的源头一路奔流而来如同生命的成长轨迹。奔流而下的过程中,会流经曲曲折折的山地,也会流经一望无际的平原。流经山地,得奋勇直前,才能激起壮美奔泻的瀑布,正如生命里的艰难坎坷,起起落落,得顽强不息,才能成就华彩的乐章;流经平原,则会不急不缓,自在逍遥,一如生命里平淡如水、闲庭信步的日子。不管是呼啸奔腾而来,还是静谧缓缓地流淌,河流始终会奔向大海,如同人的生命一直追寻着希望与梦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风凛冽的季节,表层的河水或许会被冰冻,不能欢快流淌,一如生命里沮丧、彷徨、乃至绝望的日子,但不管寒冬如何漫漫,冰层之下总会有微微流动的水流。随着冰层的融化,寒冬终会过去,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艰难与困苦迟早会成为记忆,而顽强的生命仍会继续,走下去,活下去。

(二)歌词

尽管生命之河,喜悦与悲伤并存,但歌者感受到的只有喜悦。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寓意深刻。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概念隐喻,是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一些常见的方向喻利用一些事物的物理基础和人的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空间方位隐喻不是任意的,源于人的生活体验,它运用了与事物本体特征相贴切的方位喻词,使喻体显示的形象跟本体的特征极为相似、贴切。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当人们心情喜悦、振奋、精神焕发、信心饱满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昂首挺胸,保持直立姿态。升起的太阳总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天堂总是让人向往,给人以美好的希望,所以“上”总是映射“好的,重要的”,并引申出幸福、健康、生命、权利、高贵的地位和美德等抽象意义。根据以上分析,“天上”的歌映射着生命、健康、幸福和希望。头上的乌云,映射着灾难,家破人亡,惨绝人寰是心中的忧伤所在,而这些不幸都会随着天上的歌而洒落,表明歌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所以说这是一首描述追寻希望、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爱”之歌。

(三)歌曲演唱者

作为冯小刚导演酝酿18年、筹备9个月、艰难拍摄5个月的呕心沥血之作,他无论是对于演员的选择还是片尾主题曲的演唱者的选择,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最后之所以选择姚贝娜,不仅因其空灵清透的嗓音,大气的演绎方式,更让导演动容的是其自身的真实经历。曾患过乳腺癌的姚贝娜,备受病魔的折磨,然而她始终满怀希望,积极勇敢地与病痛做斗争,手术后终获新生。这切身的经历与电影的主题、歌曲的意境何其相似!她个人的体会也使得她的演唱与歌曲的意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四)歌曲宣传照

姚贝娜身穿一袭深蓝纱裙,蓝纱覆面,一滴眼泪滑落脸颊,气质从容优雅,表情并不悲伤。蓝色通常让人联想到美丽的海洋、广阔的天空。这里映射着“生命的河”。眼泪是对电影中逝去的那些生命的缅怀与悲伤。歌曲的曲调并非十分伤感,相反它充满了对生命的期冀和渴求,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四、结语

《一九四二》揭开了一段血泪交织尘封已久的历史,让观众了解到饿死三百万人的可怕悲剧,整部影片都弥漫着痛苦与绝望,残酷的现实让人窒息,从头到尾,一悲到底,但当老东家领着小女孩走向远方时,圣乐响起,痛彻心扉后些许安慰与感动缓缓流入心田。主题曲在这个地方的绝妙配合让该电影的收尾极具含义,耐人寻味,让人意犹未尽,成为了剧情叙述的有效补充,电影的主题也因此而升华。

[参考文献]

[1]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舒海英(1979—),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上一篇:《放牛班的春天》音乐解析 下一篇:从《阿凡达》看电影美术色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