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面临通缩考验

时间:2022-10-17 11:44:13

宏观调控面临通缩考验

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速

在学术界,大多数经济学者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见顶,在政策抑制等因素的作用下,GDP增速将回调。今年将在去年9.5%的基础上发生一个较明显的回落,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8.5%到9%之间,而明年还将进一步减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轮宏观调控的主旨在于打压,一些紧缩性的政策也收到了成效,但是,经济如果下滑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否则,一些被掩盖的问题将一一凸现。以就业为例,在经济增速达9.5%的去年,其压力尚如此之大,一旦经济变冷,这道难题会更为突出。

经济面临长期通缩危险

从近期观察,经济趋冷的一个信号是物价回落明显,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去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曾达3.6%。而今年1至5月,CPI增速一下降到2.4%,其中,4月、5月更是连续为1.8%,下滑态势明显。

导致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因素目前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内需不足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占人口58%的农村市场一直消费乏力,对经济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其人口比例。考虑到这些原因,即使今年不发生通缩,长期看,经济还是面临着通缩危险。

在防通胀和防通缩的两难中,对政府而言,后者的挑战显然更大也更长久一些。因此,对于通货紧缩,决策层会很警惕。值得一提的是,与几年前经济下滑然后物价下滑的情况不同,今年是物价先跌再带动经济下滑。其中差异,值得研究。

投资让决策层左右为难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不够,经济增长唯有依赖投资和出口,这样就逼迫投资和出口必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2004年,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达51%,今年第一季度则降到35%。宏观调控虽然抑制住了投资的过快增长,但是,短期的政策无法解决长期的体制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是一种长期的扩张性体制,当这种体制遭遇到短期的紧缩性政策时,地方的投资冲动暂时会被抑制,但是行政力量稍有松懈,投资就会很快反弹,进而可能脱离控制。

其中尤为麻烦的是房地产。在整个投资中,房地产约占1/4的份额,被喻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尽管目前对房地产的降温政策已见成效,但是,对这个“火车头”到底要不要再紧下去,眼下也是一个广泛争议的问题。对于土地还要不要继续严格控制也存在不同意见。

与老百姓对房价过高的普遍抱怨不同,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要复杂得多。没有了房地产的强势带领,其他行业也会很快被连带影响,短期内将对GDP带来明显的冲击。这也是决策层不得不考虑的。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之所以降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其对经济作出的贡献更大。

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呈现外向型的特征,但是,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贸易逆差会无动于衷,近来中国和欧美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中国连续9年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就颇能说明问题。

外贸如何转型不仅是一个牵涉到今年经济形势的短期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转变的长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智慧。

(摘自2005年7月19日《城市金融报》)

上一篇:农信社改革实现历史性飞跃 下一篇:建设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