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实现历史性飞跃

时间:2022-07-05 05:18:07

农信社改革实现历史性飞跃

近日,农村信用社传出喜讯: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润9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4%,3月末资本充足率为2.49%。同改革前相比,这些数字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2002年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资不抵债33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2003年全行业亏损5个亿。在短短两年的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发生了如此迅猛的变化,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农信社的脱胎换骨?

权力下放调动地方积极性

2003年6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在江苏等8省市拉开序幕。此次改革方案的设计历时8年,其出台之际,我国农村信用社一方面严重资不抵债,另一方面却承担着全国83%的支农贷款。改革方案有两个根本点: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和责任下放到省政府,是我国农村信用社长期实施的中央垂直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有关专家在评价此次农信社权力下放的作用时说: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清欠解决了农村信用社历史旧账;在推动农信社改革的过程中,地方党政领导增强了金融意识,树立了减少对信用社行政干预的意识,这是农村信用环境的一次革命。

从29个省(区、市)的试点情况来看,除北京、上海和天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外,各试点省(区、市)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省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产权改革激发信用社活力

产权改革是此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大亮点。根据国务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试点的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尝试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产权模式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等组织形式。

银监会在具体采取何种组织形式上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改制为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仅限于经济比较发达、商业化程度较高、对支农服务要求较少的少数地区。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的具体条件是:发起人不少于1000人;不良贷款比例在15%以下;组建后资本金不低于2000万元,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

从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合作银行则广泛分布在江西、重庆、山东、浙江、贵州等地。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共组建银行类机构4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4家,另有13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建;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72家,另有273家批准筹建。银监会副主席李伟预测,明年将有150~200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出现;到2007年底,全国统一法人社数量将达到1700家,约占全国农村信用社县级机构的70%。

在改革中,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在不断改善。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结束了连续10年亏损的历史,当年盈利104.62亿元。今年前6个月,农村信用社又实现利润9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0.69亿元。

(摘自2005年7月10日《经济日报》)

上一篇:差别计息 央行试水存款利率市场化 下一篇:宏观调控面临通缩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