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合唱 第32期

时间:2022-10-17 08:00:56

谁在合唱 第32期

如果下一届合唱节要放到香港办的话,还是需要搞成这样的形势,那我们宁愿就不去承办这个比赛了

印有BBC、CNN、CCTV、KBS、NHK等logo的摄像机里三层外三层,将一个会场层层包裹,镜头后肤色各异的记者们挤得水泄不通,穿过摄像机再往里看,满眼却是中国结、红灯笼、红地毯。

这是福建省厦门市的钢琴之岛鼓浪屿。2006年7月26日,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落下帷幕。可以说,这是中国首次成功举办的一场荟萃来自世界2.5亿音乐爱好者、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支合唱团的音乐盛会。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艺术总监艾森拜斯所对此的形容是:“参赛选手的总人数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倍还多。”

合唱比赛台前幕后

在夏天举行的这场音乐盛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尤其还遭遇到了“碧利斯”和“格美”两轮台风。在台风中表演和比赛,可以算是世界合唱比赛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但无论是开幕式上精彩的中华传统舞龙表演,还是穿着草裙的南非吉尔斯尼学院合唱团的原始演绎,抑或是美国国际童声合唱团的天籁之音,都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而观众的反应更是意料之外的火爆。

这届世界合唱比赛地之所以选在厦门,本次大赛主办方主席冈特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全世界一共有450万个合唱团,而中国是亚洲合唱团最多的国家,本次比赛的成功已经超乎我的预期。”

厦门国际合唱节组委会新闻部部长任尚官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厦门的历史造就了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景观。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与纷繁多彩的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孕育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厦门素有音乐传统,曾贡献多位世界知名音乐家的鼓浪屿更是有名的‘音乐之岛’,所以此次厦门能挫败诸多竞争对手,承办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合唱比赛。”

美国知名DJ斯拉克顿此次也到厦门做巡回演出助兴合唱节,谈到台风中的合唱节,斯拉克顿望着台下分外热情的观众说:“这看上去真是一个不错的盛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虽然无法用语言流利地沟通,但音乐却让大家彼此了解。”斯拉克顿并不知道,在中国不是所有这样官方主办的大型而又以传统项目为主的音乐活动,都会有这么多人来捧场。

上海音乐学院资深教授戴鹏海谢绝了邀请没有前去参加这次活动,用他的话来说,一直以来他对这种模式的音乐节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这种只有宏大形势没有具体内容的合唱,以及我们往往是临时抱佛脚的合唱水准,任谁都会有别的想法。”

戴鹏海还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他的一个同事被合唱节邀请去了厦门,回来后却非常气恼。“350万美金的投入啊,可只看到宏大的华而不实的场面以及给莅临嘉宾所提供的奢华待遇。我们的一位同行、香港合唱协会负责人去了之后连连表示,‘如果下一届合唱节要放到香港办的话,还是需要搞成这样的形势,那我们宁愿就不去承办这个比赛了。’”

我为合唱狂

不管这次活动办得怎样,它可能在无形中给了许多人一份意外的礼物――点燃了人们关于“合唱”的美好回忆。

在英国特伦特大学读新闻传播的朱婷对本刊记者说:“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不少学校的大合唱表演,说起来大合唱这种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特别老土的活动,但今年,恰逢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我们70多个中国留学生站在泰晤士河畔,高唱‘长江之歌’,却非常感动,一时间仿佛回到了过去那种青涩时光。”

山东大学的汤玲回忆起大一那场遭遇滑铁卢的百人大合唱还心怀遗憾:“郁闷啊,当时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大合唱到了演出那天却事事不顺。上台的时候有人差点掉下来;乐器开始响的时候跳闸了;指挥像在炒菜,一点没有激情。”汤玲已经记不得当时唱了什么,可这些事却深深留在了汤玲的脑海里,用她的话来说,以后好像再也没什么机会能够“集体”一起做些事了,虽然是一场失败的活动,但对于汤玲来说,“集体”留给她的,仍然是一段感觉特别温暖的回忆。

这种对于合唱的记忆,不管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倒都是相通的。来自威尔士的凯瑟琳笑着对记者表示,“28年来我惟一参加过的一场合唱表演,记得是13岁在伦敦的圣约翰学校参加的圣诞合唱表演,唱的是圣诞颂歌,当时只是傻傻地立在那儿。真可惜,现在英国的电视台也很少会播类似大合唱的音乐表演形式。”

一连三场的火爆演出让厦门大学的合唱团成员纪玲玲疲惫不堪,但谈起自己的合唱团,她的声音里一下子满是兴奋的感觉。

纪玲玲是出生在80年代的一个女孩子,身上有着很多独生子女的特征。她其实很难想象崇尚个性的自己会这样热爱必须团队协作才能成功的“合唱团”。

“刚进厦大合唱团的时候,说实话这个集体都很不团结的,但半年时间就改变一切了,我们因为音乐走到一起,也在合唱中学会了有困难时相互体谅,这个曾经不团结的集体现在变得很和睦。”纪玲玲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很多参加合唱团的同学都不讳言确实为此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对于加入合唱团的这段经历,大家都觉得付出挺值。“如果没有参加合唱团的话,我可能到现在都没什么机会能体会到集体给予个人的力量和价值感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虽然很多人对于“合唱”有着念念不忘的记忆,但现实是合唱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已渐渐褪去了原有的华彩。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品素认为,这与我们过去过分重视它的政治宣传作用有关。“其实合唱本身就是一种众乐乐的音乐精神,拿国际合唱节南非原生态合唱团来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就是够独特、够新颖、够本色。”

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陈国权的意见也与王教授基本一致:国外合唱团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即歌唱的艺术性和愉悦性,表现形式多样化;而目前国内合唱多半局限于宣传教育走不出老套子。国内合唱团在合唱观念、表现形式、演唱风格都有改进空间。

在另一方面,王品素教授说,就目前独生子女一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言,合唱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调和手段,但为何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合唱内容,却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王教授对此表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美国所有音乐教育内容的决定权都在学校系统。每个州自行设计教材,没有一个强迫性的国家标准,对他们来说音乐教学的第一条就是‘与其他人一起合唱各种不同的曲目’。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合唱,或是今天的世界合唱比赛所个别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俄石油:中国是优先方向 下一篇:朱子《孟子集注》的因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