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总是对的?

时间:2022-09-01 04:49:25

经济学总是对的?

为什么不去叩诺贝尔奖的天堂之门,却来写这本《魔鬼经济学》

就像在一个明媚的夏日,你突然返老还童,只见两位魔术师般的作者一边在空中挥动手指,一边向你揭示所有事物隐藏的另一面,这是一本会让你头晕目眩的书。

他们会告诉你,贩毒集团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结构一模一样,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所以租不起房的“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念书给婴儿听,并不会使他将来成为一个好学生,孩子怎么成长,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没多大关系。

为了证明他们所发现的这些所谓“秘密”,两个作者不辞辛苦,千方百计搜集来各种数据一各个阶段学校的考试成绩、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经济学分析,作者得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

美国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他自己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吹跑了书中的那股灵气。在这位同行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不同的只是两位作者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这些惊世骇俗但又言之凿凿的说法,让普通人感到困惑一那些古老相传的做法,原来都没有道理,突然明白这一切之后,人们又该怎么做呢?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干?本书第一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不世奇才。他1994年在麻省理工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就到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的位置。

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忝列美国两大经济学“核心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的编辑,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智囊团,小布什大选时也请到列维特充当自己的犯罪问题顾问。2003年,列维特荣获“克拉克奖”时被颁奖人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这样一位青年才俊,为什么甘当撒旦不去叩诺贝尔奖的天堂之门,却来写这本《魔鬼经济学》呢?

列维特认为经济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给出一个急功近利的解释,而是不停地呼唤人们恢复理性。他借《魔鬼经济学》宣扬着一个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真实地描述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行的。上帝更善良,而魔鬼更真实。

不管你是个贩子,还是在麦当劳干活的本分人,任何地方都有等级制度,不做人上人就做苦力。世界就是这样,与其希望它毁灭,一切重来;不如脚踏实地让它慢慢变得对自己有利。

这一代经济学家似乎缺乏马歇尔、哈耶克那样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的语调显得轻松而刻薄;但在一点上,他们仍与伟大的前辈们保持一致,那就是反复告诫人们: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的努力,使我们得到了人间地狱。

(《魔鬼经济学》[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著 刘祥亚 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上一篇:第32处世界遗产背后 下一篇:中国学术注疏融旧铸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