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囚徒困境

时间:2022-10-17 04:46:51

摘要:传统理论认为为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囚徒均选择了在何种情况下都利己的策略,最终却导致了差的均衡结局。而该文则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反囚徒困境的存在,并从理论上证实。

关键词:囚徒困境;反囚徒困境

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的表述不仅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例所佐证,更是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这种现象也可用简单的道理来明示:属于所有人的财产将得不到人们的关心,人们通常只关心自己的东西,而忽视了公共的事物。而囚徒困境更是将其原理形式化,个人的理性策略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中最重要的一点假设为当事人为理性人,理性人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出发点和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别人的好坏和自己无关。理性人并非损人利己的同义词,但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理性人是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在我看来,理性人假设为囚徒困境中脱离了人性的假设条件,其建立在漠不关心别人利益的冷酷造成了其理论与现实中存在的案例相违背。但是该假设又有存在的合理性,在不同的场合下更是有铁般的事实证明其不容置疑。对于以上的矛盾,下文将以模拟案例来叙述。

真实的人性中不但包含理性,还包括感性。也即人非机器,除了以一系列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为行为指导外,还受种种非理性的、常常是感性的额外因素影响,这也即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所证明:志愿者耗费宝贵的时间从事繁重的劳动却不能从中受益;匿名捐款人把自己急需的金钱送给自己毫不相识的人;陷入热恋的人在明知恋人不会知晓的情况下仍默默付出关心,只是希望对方能够更好。对这些事例,我们常常轻易地将之冠名为“好人好事”而不加分析其中有悖理性的情境:一个理性人是不会做出自己不会受益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事情,这违背理性假设;现实有力的证明了人“感性”的存在,正是“感性”的存在才使我们实际上对事物的选择绝非一种,我们可以基于自己的“理性”及“感性”两种情感而做出千变万化的选择,才使得那种以往常常有违经验的人们将堕入不可避免的冷酷悲剧结局的论断有了更为乐观的改善。下面将分析存在感性因素的囚徒困境会如何影响囚徒的决策。

假设囚徒A与囚徒B为一对很好的朋友,对方利益的得失会对自己行为构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度量其感性因素,我将其不可触摸的心理具化为实物:为了使对方少坐10年牢,囚徒最多愿意自己多坐3年牢。也就是说对方的利益受损会给自己带来负效应,尽管负效应小于对方遭受的损失。所以在囚徒A选择招供而囚徒B选择不招供时,囚徒A实际上虽然只坐3个月的牢,但是因为囚徒B坐了10年牢,而给囚徒A心理带来3年牢的负效应,以坐牢的年份来表示囚徒的效应,则囚徒A的负效应为3年零3个月;当然,如果其中一人A选择招供,另外一人B选择不招供,则B心理上不用承担负效用,相反A心理上要承担3年的负效应;则如若两人都选择招供,则两人的负效应为8年加上心理负效应8*3/10=2.4年总共为10.4年牢,如下所示:

如上所示,囚徒A若选择不承认,囚徒B选择承认的负效应为1年零3个月,选择不承认的负效应为1年,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选择不承认,因为不承认给他带来的负效应要小于承认给他带来的负效应。囚徒A若选择承认,囚徒B选择承认的负效应为10.4年,选择不承认的负效应为10年,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会选择不承认,因为不承认给他带来的负效应要小于承认给他带来的负效应。所以加上感性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不同于纯理性因素不那么悲观的结论,两人都会选择不承认,最终达到了使两人最优的结局。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纯理性学者无法理解的真实案例的合理诠释。

基于以上添加感性因素的囚徒困境理论,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没有导致公地悲剧的案例。记得以前我家和邻居住得特别近,若一家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大,另外一家也可以听得到,若在白天很少有影响,但是夜里睡觉的时候就会打扰到别人,所以一到10点左右,两家都会把电视音量尽量调小以免扰动他人。以上案例将环境理解为公地,为了将其具体化,我模仿《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的哈丁牧人博弈模型,列出如下纯理性博弈模型:

如图所示,若两人都选择低音量,则可以达到最优结局,双方可以收获10的效应,但若一方选择高音量,而另外一方选择低音量,则选择高音量的一方可以收获11的效应,选择低音量的一方可以收获-1的效应,若两者同时选择高音量,则两者的效应都为0。于是纯理性博弈得出的结论即为帕累托较差结局无法避免。两家都会选择高音量,嘈杂的环境将不可避免地维持下去。

真实情况恰恰与纯理性博弈模型得出的结论相反,两家相处融洽,一到夜晚便将电视音量调小以免影响到他人。至此,我们便无法不去质疑囚徒困境理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在添加感性因素的情况下,囚徒困境遇到了有力的挑战。以下是基于感性因素的囚徒困境的分析。

如图所示,若两人都选择低音量,则可以达到最优结局,双方可以收获10的效应,但若一方选择高音量,而另外一方选择低音量,则选择高音量的一方可以收获11的效应,但是因为影响到了他人,感性因素会给其带来-3效应,其最终效应为11-3=8,选择低音量的一方可以收获-1的效应,若两者同时选择高音量,则两者的效应都为0,但因为相互影响到了他人,感性因素会给双方带来-3效应,于是两方的效应都为-3。于是对于两家而言,其最佳选择都为调低音量,最终带来的结局为帕累托最优。基于感性与理性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公地悲剧的情形在某些状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上一篇: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沉闷的问题探究 下一篇:走近差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