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龙影响下的食物

时间:2022-10-17 04:25:40

华夏龙影响下的食物

龙是华夏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生物。它亦真亦假,亦虚亦实。没有人亲眼见过其面,而古人却视之为图腾,希望分享它的神力以驱邪纳福。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动物可与之相比,能在精神上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

“龙凤龟麟”是中华民族崇信的四大灵兽。龟是客观存在的,凤与麟是中国人发明的专利。唯独龙,不管自然界有无此物,东方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不约而同地相信它的存在,只是在认识上大相径庭。

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代表,因此,有圣乔洽斗杀恶龙的传说。中国人也有斗龙的传说,如京剧《除三害》中的周处斩蛟,哪吒将小龙剥皮抽筋等。但那并不是恨龙,而是恨它失职,乱下雨或者不下雨。旧时,各地都有龙王庙;连一口井都有龙王,但是谁都明白,那些龙子龙孙,只不过是种摆设罢了。

虽然龙是虚无缥缈的。但中国古籍却有详细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至而潜渊。”(《说文》)其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见罗愿《尔雅翼》)这“九似”还有其它说法,如“牛头鹿角眼如虾,鱼麟鹰爪蛇尾巴,如欲画出活现龙,九曲三弯总不差。”也许正因为龙形不定,所以才有想象的驰骋空间。

中国人的神奇在于丰富的想象力,有鳞的龙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甚至把龙子龙孙都想象得非常离奇。民间传说龙有九子。一日晶质(音必细),力大无穷。民间讲“王八驮石碑”者,就是此君。也有在运河上驮桥的,称为巴夏。二日螭(音吃砌,无角能激浪。三日蒲牢,声音宏亮,钟上为钮。四日狴犴(音必按),虎形有威,镇于牢门。五曰饕餮(音涛贴),有首无身,善食,保护社会。六日蚣蝮,一足和五声,为舜乐官。常为器架。七日睚眦(音牙字),镇宅保安。八日狻猊(音酸泥)其实就是带翅能飞的狮子。九日椒图,虬龙盘曲,剪恶消灾。此外,还有“编外部队”,如貔貅(音批休),一说独角者为天禄。双角者为辟邪。一用于古代军旗,象征兵权,一用于发财,所以常被摆设在商家的客厅内。再如獬豸(音谢至),是只独角而可辨曲直的神羊。龙族及亲戚的总展示是在天安门的重檐屋顶上,在正脊和重脊上共有10个龙吻。8个仙人和72个龙亲属。龙吻是雨神,起到防火的作用。垂脊吻兽前,有仙人与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九个龙亲。龙为万物之首,象征皇权。凤为百鸟之王,象征吉祥富贵。狮子和狻猊都是凶猛野兽,有守护之功。押鱼是防火能手,斗牛可消灾,天马、海马都是吉物。

中国人的想象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地球上的确存在过食肉的霸王龙、食草的蛇颈龙、能飞的翼龙等,而它们早在上亿年至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而人类不过才有300万年的历史。中国人想象中的龙如此接近真正的恐龙,与印地安人想象中的天神如此接近真正的马(美洲原来不产马),简直就是两件不可思议而又相映成趣之事。

龙是中华民族中汉、苗、柯尔克孜、毛南、怒等民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由古代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远古时各部落以蛇、羊、虎等动物为图腾崇拜,后经各部落间的争战、融合而逐渐形成龙图腾崇拜的。

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龙”字。河南濮阳曾经发掘出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古墓中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之形。在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兴隆洼龙纹陶器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其主体纹饰为猪首蛇体龙纹图案。近来考古界权威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应为尧舜时期的文明。在其大墓中出土的彩绘龙盘。距今4100~4300年,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和社会内部的等级制度。

龙的形象广及雕刻、绘画、服饰、建筑以及舟车器物的制作上,其象征意义为:1、象征天;2、象征皇权,皇帝的袍服与饰物上的龙有五爪,不得乱用3、象征吉祥;4、象征权威、威武;5、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这和帝王没有关系,它象征着民族的一种精神气质,体现着一种民族的凝聚力。

龙在中华民族眼中的地位可谓高矣。然而。也有人想着吃龙。《庄子》已经嘲笑学屠龙术的人不现实,其手艺也不足以养家糊口。《唐书》说,褚无量十三岁时,龙斗于家门口临平湖,“倾里间就观之”。笔者在他那个年龄也曾有过目睹“龙上天”的经历,以今度之,那只不过是一次龙卷风而已。

有文字记载的吃龙是《述异记》。书中说,汉和帝元年大雨,天上居然掉下一条青龙落在皇宫。皇帝不顾自己是“真龙天子”,竟然诛杀“同类”,命人煮了,“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滋味甚美。张华还说,高贵的龙肉很好鉴别,把它浸在醋里。就会现出花纹。这本来就是一种传说,没有人知道他们吃的是蟒蛇抑或鳄鱼,那龙肉鉴别法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无从考证。

中国人在生活中虽不是真正的食龙者,但却有不少的“龙食”。这是一种文化使然。中华民族是有着特殊思维方式的民族。表现在对食物的认知情感上,特别是在对待模棱两可食物的态度上,和别的民族大相径庭,而表现出一种非常实用的态度。古代以色列人常把~些模棱两可的动物认为是可憎的。欧洲人也常把一些行为反常的动物(如雄鸡生蛋)付予审判,处以极刑。而中国人对模棱两可的事物不仅不规避,反而采取积极的看法。比如,认为穿山甲(有鳞却能爬树)、海马(似马却在海中)、燕窝(似窝而非窝),蛤蚧(有鳞居地上)等由于性质奇怪,可以“大补”。而“四灵”则“畜龙可获鱼,畜凤可捕乌,畜麟可捕兽”,都可以为己所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实用”性的体现。龙的实用性则体现在可以托名象征。祈求吉祥,凝聚人心。

龙在中华民族的许多民族中被视为神异,被人崇拜。如汉民族的划龙舟、龙狮舞、舞龙灯等;毛南族在农历五月有分龙节,祈祷风调雨顺;怒族的婚礼,一般要选择在属龙(或蛇)的日子;苗语的龙叫“勇”,姑娘们头上戴的是水龙化作的水牛银角,身上穿的是五光十色象征龙的鳞光。

对龙的崇拜也反映在“龙食”中:

龙节食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唐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赠,为“献生子”。春日献种子,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之愿望,也希图春雷能惊动龙威,引来春雨,还祈望龙来降百虫消灾。于是,便有一系列节食传世。食饼称“龙鳞饼”,食面称“龙须面”,食水饺叫“扯龙耳”,食扁食叫“扯龙牙”,吃闷子叫“扯龙鳞”,吃煎饼叫“扒龙皮”,吃米饭叫“吃龙子”。总之,都与龙有关,表现了人们祈盼复苏的朴素愿望。

龙舞茶食汉时已有舞龙祈雨习俗。湖北蕲春、甘肃陇东舞龙时要从村里每户前经过“冲春气”。过年时舞龙,主人要鸣炮“接龙”,并备茶食招待。

龙凤虎壮族饮食习俗,流行于广西中北部与西部。即炖蛇肉、鸡肉和猫肉。蛇象征龙,鸡象征凤,猫象征虎,故称。在广东也有此菜,大同小异,名日“龙虎斗”。可叹的是,时下广东一些菜馆盲目相信“龙虎”莱有进补功能,因而食猫成风,致使街头猫眯惨遭杀害。留下诸多隐患。

懒龙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带馅的蒸面食。因盘在笼屉内形似龙蛇。因得名。

龙馍在每年祭黄帝陵的公祭活动中,陪祭人都要献上两个大主馍和两对龙馍、绿狮馍。以表达炎黄子孙的心愿。

龙凤花糕山西运城、临猗一带民间婚礼上要摆此糕。糕的下半部用面粉制成,上面装饰有龙凤面花和绣球,为婚礼增加喜气。

尧都玉璧馍古城山西临汾民间有“龙凤大囫囵礼馍”。礼馍仿古代玉璧、玉环式样,上面塑有龙凤、双喜字和象征吉祥的花果,整体显得非常之圣洁。女方送馍上只塑花果。

西歧臊子面相传古时寸西岐有孽龙作祟危害百姓。姬昌率民除之,为使民分食龙肉,遂做成臊子拌面条食用。沿习成俗。

除食俗外。一些食物和药物也和龙沾上了边,沾上了“龙气”。身份就高贵起来。

龙眼即桂圆,球形果,褐皮白肉,味甜。常和枣子一起入馔,取谐音“早生贵子”。

龙井茶西湖龙井茶是驰名中外的名茶之一,特级龙井被列为绿茶之首,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称。

中国龙虾大型虾类,体长超过30厘米,体重达1~2公斤。龙虾为暖海性虾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至南海一带的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沿海水域。中国产8种龙虾,其中中国龙虾捕捞量最多。其肉质鲜美,是餐桌上的名菜。

龙芽草 别名仙鹤草,蔷薇科植物的嫩茎叶,春夏季野菜,可用水漂洗干净后食用。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痛之作用。

龙胆草 中药材。为草本植物龙胆的根。有诗赞曰:“龙胆簇生胡须状,根条细长色深黄,味苦难进能燥湿,清火泻肝止惊厥。”

地龙中药材。地龙非龙。乃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其作用有诗曰:“地龙正品产两广,片长扭曲无内脏,气腥质脆有白颈,熄风通络又平喘。”

龙骨中药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类、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化石。前一种习称“龙骨”,后一种习称“五花龙骨”。其作用有诗为证:“龙骨化石质酥松,网纹裂隙蜂窝孔,五色纹理舔吸舌,安神收敛有奇功。”有趣的是,在1998年有位叫王懿荣的学者从买来的“龙骨”(其中有龟甲)中发现上面有字,开启了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的《甲骨学》。

海龙中药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或拟海龙的干燥体。前者称“海龙”,后者习称“海钻”。药用有壮阳活血之功。

顺便提一句,天津庆王府大厨陈士和有道名菜叫“纸包飞龙”。飞龙是一种产于我国东北的松鸡类珍稀动物,旧时列为贡品,现被列为保护动物。据说已有养殖。

以上仅举数例,便可看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龙情结有多么深厚。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敬不仅在精神层面也有物质层面,但归根结底是体现了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西湖》之东坡肉 下一篇:健身流行“低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