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进入低速增长期

时间:2022-10-17 03:59:11

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进入低速增长期

一、世界经济衰退趋势开始放缓

(一)金融体系出现趋稳迹象

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全球金融体系出现企稳迹象。美国大型银行业绩回暖,接受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注资的19家大型银行基本通过了美联储的压力测试,确保了其在金融危机和衰退中仍能稳定运行。富国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以及花旗集团的盈利均超预期。同业拆借市场已经恢复正常,银行逐步恢复对客户的借贷活动。美国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破产也未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从市场流动性风险指标上看,目前3个月美元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息)与OIS(隔夜指数掉期)之间的息差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56个基点,美国银行体系的信贷压力在逐步减轻。这些均表明,美国银行体系“最坏时期”已经过去,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已基本释放。欧洲和日本银行业形势虽不乐观(欧洲银行受到东欧危机的爆发而面临着坏账增加、资本缩水以及挤兑风险等),但在美国金融市场好转的带动下,欧、日银行业也将逐步趋于稳定。

(二)全球房地产出现向好迹象

今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市场显现向好苗头。美国房地产市场触底企稳,二季度以来,美国新房价格止住下跌态势,开始企稳回升,4月和5月则分别环比上涨5.2%和4.2%。房屋购买力指数和新屋开工持续回升,新屋销售和新屋开工量也连续几个月企稳在45.0 万套的水平。2、3月份,英国住房贷款申请数量环比分别回升18.4%和4%,5月住房价格环比上涨2.6%,创6年半以来的最大涨幅。澳大利亚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住房贷款保持连续6个月增长。

(三)实体经济渐趋触底

按照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正数据,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5.5%,好于去年第4季度6.3%的衰退幅度,经济下滑的趋势有所放缓。与去年第四季度环比下降4.3%相比,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今年一季度显著上升,环比增长1.4%,为2008年以来最好表现。美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6个月回升,目前已升至44.8。消费者信心指数2―5月连续回升,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恢复。 欧元区今年一季度GDP环比下滑2.5%,同比萎缩4.9%,两项数据均创自1995年开始记录该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但自二季度起,持续下降1年多的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采购经理人指数自3月开始回升,目前已升至42.6;先行指数从3月起也开始回升,工业生产降幅持续收窄,衰退在逐步放缓。

日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3.8%,按年率计算减少14.2%,是战后最大降幅,同时这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显示日本经济已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但自二季度起,伴随着库存调整,日本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开始回升,目前已升至接近50的临界点。先行指数也开始转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也逐步回升,日本工业生产状况已经出现环比上涨。

(四)大宗商品期市和全球股市双双上涨

自今年3月以来,全球期货市场和股市双双出现反弹,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即将触底回暖复苏的预期。

由19种大宗初级商品合成的CRB指数自去年12月开始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涨幅在30%左右。原油价格涨幅超100%,铜价涨幅超过60%,铝价涨幅超30%,美国大豆价格涨幅超过50%。

全球主要股票指数出现了惊人的上涨幅度,在Bloomberg监测的全球92个股票市场中,俄罗斯、秘鲁、印度和中国上半年累计涨幅超过50%。截至6月29日收盘,道琼斯指数收于8529点,虽然尚未恢复到年初的9000点,但与今年最低点相比已上涨了30%。欧洲股市和日本股市的走势与美国股市走势基本相同,德国DAX指数从年初的5000点到3月初最低下跌到近3500点后,又重回年初的5000点左右;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也在经历了3月份的最低点后,基本恢复到年初时的水平;日本日经股指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下跌后,从3月份开始出现强劲反弹,第二季度涨幅达23%,创1995年以来单季最佳表现。

(五)就业形势仍在恶化

今年上半年,美国失业状况持续恶化,至6月份失业率已达9.5%,为26年来最高;与此同时,美国平均周薪从5月的613.49美元降至6月的611.49美元,是近一年来最低。到目前为止,29%的失业人口失业时间已达6个月甚至更长,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纪录。欧元区失业率今年上半年也持续攀升,目前也已高达9.5%,是1999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国际劳动组织(ILO)预测,伴随危机蔓延,2009年全球失业率将上升至7.1%,并导致5000万人失业。青年人是这场失业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该群体失业率已由2008年的12%上升至2009年的14―15%。

总体来看,金融市场渡过了“最坏时期”,世界经济衰退趋势已经减缓。美国经济学家莱恩哈特和罗格夫对战后重大金融危机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显示,银行业危机平均会持续2年;实际房价平均在6年内下跌35%;股票价格在3.5年内下跌55%;失业率平均在4年内上升7个百分点;产出下降9%;政府债务的实际值平均上升86%。以此为参照,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在今年第一季度基本达到底部,银行业危机已经持续了7个季度,美国的房价已经下跌了30%,主要发达国家股票价格跌幅都曾接近或达到50%。

二、世界经济下半年触底但复苏缓慢

(一)全球金融体系尚未稳固

通过政府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银行业已经稳固。随着近期美国失业率的不断上升,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新增不良资产的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不良资产仍然存在上升的可能。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资产尚未完成剥离或核销,未来是否会有巨额信贷损失及资产减记仍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国债供给增加以及长债吸引力的下降,10年期及30年期国债收益率6月底攀升至3.51%和4.32%的水平,均高于3月18日美联储公布国债收购计划前3%和3.82%的水平,若这种趋势持续,必将抑制长期信贷市场的复苏。此外,当前欧元区银行仍然存在信贷紧张问题,在新的危机面前仍然非常脆弱。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欧元区银行仍需注入数千亿美元资本金,或者将当前的不良资产总额缩减1/3。

(二)美国的消费模式仍处于调整之中,消费难以明显增长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至5月时储蓄率已从2008年的零左右上升到了5.7%。当前,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会相对缓慢。

(三)全球产能过剩将抑制固定设备更新,阻碍世界经济复苏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目前,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目前只有65%,欧盟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也仅有70%左右。虽然世界各国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短期内很小,这些产业还没有成为主导产业。

(四)世界各国大规模救市政策造成通胀预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通货膨胀预期反映在利率方面就是长期利率的急升,美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和欧洲的长期公债收益率都出现了快速上升,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也出现了上升,这会抑制购房者的贷款需求,不利于住房市场的持续恢复。利率的上升也会推高融资成本,不利于其他投资恢复,从而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五)世界主要机构对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

近来,各大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预测,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进行重新评估。联合国LINK组织6月初春季报告,预测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全年经济将收缩2.6%。OECD则在6月23日了经济展望报告,两年来首次上调了对主要经济体的预期,认为美国经济的谷底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美国在三季度可以得到零增长,并在四季度迎来环比0.5%的正向上升。世界银行则相对悲观,近期大幅下调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月份预测的-1.7%下调到了-2.9%,并认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的时代,要求各国对金融体系实行更加严格有效的监管。7月8日,由于近日金融市场的状况已显著改善,IMF改变了每年两次预测(春季和秋季)的惯例,今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修正预测,认为尽管世界经济衰退尚未结束,但正在趋于稳定且疲弱的复苏,预计全球经济活动2009年收缩1.4%,比4月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2010年扩张2.5%,比4月预测高0.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在2010年下半年之前仍不会出现经济活动的持久回升,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将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势头,但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要重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衰退减缓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下降21.8%,6月当月下降21.4%。美、日、欧三大发达经济体市场占我国实际外需的60%以上,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6.9%,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降低24.5%和20.3%。这三大经济体经济在下半年触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促使出口贸易需求在年底前得到部分恢复。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国家在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将会占有更大比重,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前瞻性研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

(二)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不利于我国FDI健康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缩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比上年下降15%,为1.66万亿美元,并预测2009年可能进一步下降30%以上。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的预期,从而减弱外资对中国投资的意愿。受此影响,从2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连续8个月下降。2009年前5个月,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实际金额累计为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20.4%,加大了我国增加投资、刺激经济的压力。近期,由于对我国经济可能先于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大量流动性可能涌入我国寻利,对此要高度重视,对其流动方向加强监测和预警。

(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引起我国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阻碍经济复苏的步伐

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引起的通胀预期,使大宗商品作为抵御通胀的资产重新受到青睐。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时期尚未结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很迫切。全球资产价格不断膨胀,就会相继通过贸易或资本交易渠道传递到我国,会引起我国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并阻碍我国经济复苏的步伐。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国际油价上涨过快,将引发生物能源的开发,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粮食用于生产燃料,并进而引发国际粮价的飞速上涨,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上一篇:当前价格运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货膨胀 下一篇: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就业效应评估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