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

时间:2022-10-17 03:19:30

摘要:纵观中国美术史,实在有太多的画论和美学思想令人叹服,但最令鄙人折服且至今仍影响着整个中国画界乃至世界的绘画界的美学理论当属顾恺之的“形神论”了。本文从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形神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又以客观的形似丰富主观的神似,更以神似为主带,统一主观与客观,谋求形与神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画;形神;形似;神似;形神兼备

伴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画在炎黄子孙推动历史车轮的脚步中孕育而生。从无到有,而后在无数位画家的前仆后继中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论是曾经还是当下、未来:中国画都当之无愧的屹立于世界艺术之巅,不断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进程书写了光辉的篇章。如今,中国画已不再是只属于华夏儿女的民族艺术,而是全世界、全人类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在研习和探索中国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些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完善奉献着毕生精力的中国画先辈们,更不能忘记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真正推动中国画的画论和美学思想。从最早留下了姓名的绘画大师顾恺之到刚刚仙逝的东西艺术的集大成者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不知道有多少位画家将必生的研究成果无私的给予我们,我们该感激、该珍惜、该继承,更应该推陈出新。

纵观中国美术史,实在有太多的画论和美学思想令人叹服,但最令我折服且至今仍影响着整个中国画界乃至世界的绘画界的美学理论当属顾恺之的“形神论”了。当人们凝视随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时,就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闻到了春天的信息。当欣赏近代画家齐自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时,尽管整幅画除了一条溪水中有数十尾蝌蚪外,并不见一蛙,但看到这充满生气,而活泼生命时,蛙的世界在眼前油然而生,令人仿佛听到蛙的声音,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中国画之所以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世界文化艺术宝藏,是由中国画的品格、格调决定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使所描绘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草都充满生命的动,这是中国画美学理论、美学思想的精髓,正是这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造就了一批中国画画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珍品。

在此特将鄙人二十多年来从事中国画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下的愚见分两个方面与诸位分享:

一、探讨形神论的由来

中国画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形神”问题就一直是中国画的主要研究课题。

“客有为齐画者,问之画孰难,对曰:‘狗马最难’,孰最易,日:‘鬼魅最易。狗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可见,故易。’”这是《韩非子》中的一段记述。这段对话主要记载了中国绘画最初还是强调“形”的重要,而并非注意到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状态。物象的内在本质并未引起重视,尚神论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安的画评中,他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无畏,君行者之焉。”画西施和画孟贲都只图其形,徒有躯壳,西施相貌美而无神,孟贲威猛,怒目圆睁但并可怕,徒有其形而神尽失,这里所谓“君形”指的就是思想及情感,只是概念上还不是太明确。

到了晋代,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这一问题才得以进一步的明了。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在《洛神赋图》-中他将人物的五官描绘得精致细如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似拙胜巧,施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人物的形神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顾恺之之后,到南北朝时,宗炳在其《山水序》中提出“澄怀映像”“传神”和“畅神”的主张,古人讲“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是把绘画创作的神和韵作为重要的精神追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条,而“气韵生动”显然是指人以及物象呈现之状态,人物画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神态。而山水画、花鸟画的神韵则体现在它的境界中,使之生动活泼,传神是要表现对象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这是传统中国绘画的表现特色。

形神论在隋、唐、五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古代绘画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观察认识、形象造型、和表现手法上都注意与现实生活,社会意识、生活情趣相结合、借景生情、托物言志、花要绘其馨,泉要绘其声,山水传神,花鸟也传神,一切自然界的形象都有丰富的形象性,使画面生动而传情。

山水画从最早的署名绘画――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画家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明皇幸蜀图》,图中表达了自然清淡、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而那个时期的花鸟画更是情感和理性的抒发,追求诗情画意,技法不断创新,风格流派辈出。涌现了一批花鸟精品,如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宋代李嵩的《花篮图》,南宋《出水芙蓉图》唐代韩混的《五牛图》等。在人物画中吴道子的《执炉女子壁画》达到了“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唐代周防的《簪花仕女图》以及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都很生动形象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信息。

北宋中后期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他们的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于形,而是更注重对“神”的追求,文学家苏轼也擅画墨竹及枯木窠石,他主张绘画“取气意气”,“得于象外”、通过画面形象启发观者,求画外之意。

诗人王维能诗善画,他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他的佳作之一《袁安卧雪图》画中雪中芭蕉的寓意得到世人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于物”的表现手段,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将“畅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中国画从成熟之日起。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核心便是“神似”把握,不管各个时期的审美观和绘画技法差异有多么巨大,中国画始终没有偏离具象的轨道,也就是以“形”写“神”做到形神兼备。

近代画家黄宾虹、齐白石等人“借古开今”徐悲鸿的“借洋兴中”,使中国画开始走出封闭,和世界文化接轨,走向民族特色与世界艺术相融合的道路,但无论如何发展都没有偏离中国画美学理论、美学思想的轨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仍是创造的主导,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它的暗示、含蓄,启示,使观画者产生幻像,悠然神会融入到永恒的大自然,画面的气韵生动使观画者心态明静如水,达到“畅神…愉悦”的效果。雏鸡争食是自然现象,在齐白石笔下则倾注着人类的情感,和使人联系无穷的意境。

当代绘画大师范曾,提出“意诗为魂,以书为骨”重“感悟”重“意蕴境界”,他的代表作《华佗望断图》《竹林七圣》《钟馗神威》等古代人物画笔力道劲、线条简括、精湛娴熟,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画家远游欧美,在世界艺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美学思想是重“感悟”,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形”来源于自然。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盛。形和神相辅相成。

二、“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中国画的“形”与“神”是一对辨证的关系。神似是建立在形 的基础的,是形的升华,提高没有形的依托和传达,神便不知从何而来;有形却无神,则与行尸走肉无异。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形有神而活”所以形与神就是这样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里的形与神的契合点。因此,中国绘画的“形似”,其最佳状态,是把握在最突出的表现出了“神”的重要。中国画注重“传神”,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传神”是对中国画艺术提出的总体准则, “以形写神”其实就是“以形媚道”,把对象表现生动有神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与道契合才是最高终旨。写“形”只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正如齐白石所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倡导“以行写神”的绘画理念,推崇顾恺之的“形神论”,一直找寻这“似与不似之间”的最高境界!

所以,中国画首先要把形作为基础,把形作为应有的强调,聚会,甚至夸张,变化来达到“饧神”目的。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必须具备形致这一本质,在形似中发掘内在精神面貌,才记绘画表现走向深层、接触灵魂的任务。人们赞赏绘画作品中,晕视对被绘对象的外形,更欣赏其内的精神表达。

形象的生动与否,取决于精神状态在该画中的表现程度。而精神状态刻画的深浅,一是凭借表现形象的技巧;二有赖于贯注精神状态的思路。前者在手,后者在心。所谓兼得形神,是心手统一的绘画效果,手绘可见的形象,心传无形的神采,神采要靠形象来体现,形象无神采就会失去主动。

齐白石先生有一句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也”品评一张画以形为标准这是“俗眼”的见识,而不似又是欺也。齐白石画小鸡二十年,“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又说:“吾画是几十年,始得形神”足见求形似难,求神更难。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虽然现正曰新月异地融洽到世界文化艺术之中,走向世界,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不能丢弃,本着“扬弃、继承、借鉴、创新”的态度,吸取西方艺术的技巧,将中国画的精髓保持并发扬光大,将“以形写神”作为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去追求,使巾国画在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世界中独放异彩,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这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中国画“诗情画意”的境界,将使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的瑰宝越来越光芒四射,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作为第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鄙人将一如既往地将最强有力的传统的养分给予学生,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记忆里的那片纯白 下一篇:莲花问佛红尘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