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伴慢性溃疡手术治疗的护理

时间:2022-10-17 03:02:13

下肢静脉曲张伴慢性溃疡手术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慢性溃疡病人手术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38 例( 43条患肢) 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慢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术前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所有患者的酸胀沉重感等症状减轻或消失,均于术后30d内出院。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均无静脉性溃疡复发。结论 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是下肢静脉曲张伴慢性溃疡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静脉曲张;溃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97-01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是指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所致的一种皮肤糜烂性疾病,多发生于持久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1]。下肢静脉曲张早期无症状,患者多在行走后产生下肢酸痛,后期可因静脉淤血而引起皮肤营养性改变、色素沉着,在足靴区形成经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2]。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应用综合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的下肢溃疡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43 条患肢),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8~77岁,平均( 46±5) 岁。左下肢19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5例。所有患肢均有酸胀沉重感、小腿的静脉曲张和色素沉着及踝关节附近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足靴区活动性溃疡, 溃疡数目1~3个, 病程5个月~20多年, 部位以内踝最多(67%),小腿中下段胫前、外踝次之(19%) , 面积最小为0.8cm×1cm,最大为6cm×8cm。有17条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均未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主要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曲张静脉连续环形缝扎和溃疡周围曲张浅静脉缝扎术。8条患肢加行股静脉瓣膜外修补术;23条患肢加行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9条患肢加行股静脉瓣膜外修补术和SEPS;2例加行溃疡创面游离皮片植皮术。

1.3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所有患者的酸胀沉重感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0d 内出院。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均无静脉性溃疡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病程长,站立、行走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溃疡经久不愈、伴不同程度疼痛,均会导致患者焦虑不安。因此向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手术方法,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以取得患者配合。

2.1.2 检查配合 除常规准备外,手术前需常规行深静脉造影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做好造影前后的护理:检查前做好复方泛影葡胺碘试验;检查时协助病人取60°头高位,于患肢踝上扎止血带后向心方向穿刺足背浅静脉,先缓慢注入造影剂10ml,再协助病人取15°~30°头高位,较快地注入造影剂,以确定病变部位;观察造影后的不良反应。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碘过敏迟缓反应, 经一般抗过敏处理即好转。

2.1.3 溃疡创面护理 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溃疡创面需定期换药。换药方法:用安尔碘Ⅲ型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后, 先用双氧水冲洗伤口,冲净分泌物,修去表面的坏死组织,再用盐水冲洗伤口后,擦干创面的水份,将康惠尔溃疡糊均匀涂抹在创面上,然后用优拓敷料覆盖, 外用无菌纱布、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换药频率主要依据渗出物的多少, 当优拓敷料被渗出物渗透,特别是已浸湿纱布时,应及时更换,平均每日更换一次;当渗出液减少时,换药隔日一次或隔2~3日均可。如果加行植皮术者8天后才能拆除绷带,观察植皮区生成情况,视情况换药。本组病例经精心换药与护理,术后1 周左右溃疡床长出健康的肉牙组织,较小的溃疡和行植皮的溃疡在3周~1个月内可完全愈合, 较大的溃疡在1~2 个月内完全愈合。术后2 个月内43条肢体溃疡愈合。

2.1.4 术前准备 术前备皮范围为患肢及会,因足靴区皮肤常有色素沉着、硬结、湿疹、溃疡等,备皮时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小心损破,必要时以碘伏消毒,用无菌剪刀剪除局部毛发,切不可损伤,并于术前佩戴患肢标识。术前让患者站立和行走,使静脉扩张到最大程度,随后通过视诊和触诊准确地标出静脉曲张的范围, 以便术中有目的地准确切除异常血管。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肢护理 患肢垫软枕, 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20~30cm, 以利于静脉回流。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防止静脉手术部位出血和增加肢体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 促进创口愈合。 弹力绷带自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 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宜,过紧可引起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过松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可引起血肿。应用期间需观察绷带的松紧度及患肢有无肿胀、淤斑、皮温皮色和足背动脉搏动,并每班交接检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一般5天,术后第5天换药后可松解弹力绷带,继续伤口包扎1~2周,术后14天拆线后换穿循序减压弹力袜1~3个月。

2.2.2 病情观察 通过观察患肢远端的皮温、色泽、感觉、动脉搏动、肢体活动等情况,以了解肢体的血供情况。若出现皮肤色泽青紫、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说明动脉血供不足,应及时发现、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无1例出现肢体麻木、肢端皮肤青紫等异常情况。

2.2.3 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即指导患者开始活动脚趾,方法:尽量用力使脚趾背屈, 做足背屈伸运动,也可进行肌肉收缩、舒张交替运动;休息时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30min/次,2~3次/d。活动时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时间、行走距离免站立或持续活动过久,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以自我无不适感觉为标准。

2.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4.1 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大隐静脉剥离术不仅可伤及伴行的隐静脉,也可伤及伴行隐神经分支,故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肢体感觉异常、麻木[3]。术后需经常询问患者肢体的感觉。本组有9条患肢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麻木,症状多不重,未给特殊处理,症状大多在10d~3个月内消失。

2.2.4.2 皮下血肿 由于创面出血在皮下聚集形成,与手术操作及术后加压包扎方法、时间有关[4]。本组有1条患肢于术后5d内切口敷料常规换药时发现皮下斑血,表现为皮肤瘀斑。患者皮下瘀斑较轻,不需特殊处理;经服用活血药物如复方丹参片,10~ 14d瘀斑吸收。

2.2.4.3 皮下硬结 术后部分患肢沿大隐静脉走向有条索状硬结,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大隐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刺激静脉壁引起[5]。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在数周内可逐渐软化、消退,但向病人解释属正常反应。本组无皮下硬结发生。

3 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根据腿部直径选用合适弹力袜,每日穿12h以上,睡觉时可脱袜,坚持3个月~ 6个月,不穿过紧的衣裤和腰带。经常有意识地让小腿肌肉收缩, 如做蹬腿动作、屈蹲练习等。保持合适体重, 避免肥胖、便秘,避免长时间静立、静坐及负重,坐位时勿双膝交叉过久避免长久站立及重体力劳动,晚上睡觉时将患肢抬高2O~3O°,有助于静脉、淋巴回流。

参考文献

[1]杨春晖,龚君辉,尤飞.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8,20(3):220-222.

[2]吴建军,王烈.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进展.中国临床医生,2013,41(2):17-19.

[3]黎哄浩,曹海玲,赖东明,等.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综合性手术治疗[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6,6(4):241-242

[4] 符伟国, 徐欣. 微创刨吸术治疗静脉曲张22例报告[ J].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1): 59.

[5] 曹治东,王灿,陈维庭,等.下肢静脉淤血性溃疡治疗方式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5)445

上一篇:肌钙蛋白I、 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合一... 下一篇:基于VISSIM仿真的驯海路交叉口延误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