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时间:2022-10-17 02:26:23

摘要:“两课”评比活动产生了不少好课例,也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学习的楷模。江苏省第二届文化课程语文学科组“两课”评比中,潘莉萍老师的“交谈”获得示范课。该课例知识教学、整体架构、活动体验与合作学习设计新颖,匠心独具,可圈可点,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两课”评比;课例;点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0-04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组两届说课比赛78位选手中,潘莉萍老师是唯一抽到“表达与交流”中“口语交际”内容的。与说课文相比,口语交际的说课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也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一定难度。但潘老师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巧、澄思渺虑的教学智慧以及对职校语文教学的独特理解,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示范课的好成绩。在2012年省职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笔者被指名点评潘老师的“交谈”,笔者又认真阅读了她略作修改的课例,收获颇丰。语文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教些字词句篇,也不是简单地教些文章格式,而是让学生真正热爱民族的文字语言,真正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用那些鲜活的言语与深邃的思想润泽自己的心灵。潘老师“交谈”课例力图在语文课堂上演奏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一、“交谈”课例核心点击

潘老师的“交谈”课例安排两课时,设计如下(限于篇幅,仅呈现课例中的教学要点,作为评说的对象)。

(一)第一课时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讲故事(投影:基辛格答美国记者问)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竞赛串联、主动学习。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把关于“交谈”的知识转化为相关题目,立足教材,适当拓展。竞赛形式有抢答、必答,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详见表1。

3.实时总结,点评促学。竞赛结束后,教师从知识掌握和学生表现两方面作点评,意在让同学们明正误、知得失,学榜样、找差距。

4.整合资源,布置作业。结合本单元已学习的诗歌,按照要求准备模拟交谈。详见表2。

说明:(1)小组成员两两结对,从三个材料中选择一个交谈话题进行模拟,并在小组模拟交流。在此基础上,每组推选两对选手在全班交流。(2)模拟交谈内容以教材文本为主,可参考其他有关诗歌,如《蒹葭》《关雎》《采葛》《归去来辞》《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3)拿到话题后,可按照“列写交谈提纲――模拟训练――小组交流”步骤展开。

(二)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创设模拟场景,教室中间留出空地供学生模拟表演。分成四组按指定位置入座,再次明确任务。推选活动主持人,确定学生评委。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聊天式的轻松氛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模拟练习,互动提高。第一环节,主持人由“交谈”学习引入本次活动,宣布活动开始。第二环节,主持人依次组织四组选手模拟交谈。小组其他成员可为台上本小组同学提供帮助,其他各组学生及评委注意倾听,评委进行精当点评并打分。

3.观照全程,点评促进。模拟练习结束后,首先让学生谈参加活动的体会,也可就某同学的表现谈看法及改进建议。接着教师作点评,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从交谈要求层面谈学生们表现的得失;二是从交谈与诗歌的结合层面谈学生们的理解及问答设计的优劣;三是从学生点评的层面作点评。学生、教师点评后再次明确交谈的要求、技巧,进一步深化对“阅读与欣赏”中所列诗歌的理解,促进教学内容的再学习。请学生课后完成学习评价表。

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评委回收各小组的评分表,根据评委分占40%、小组评分占60%的比率结算分数,得出结果。

最后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评委组颁奖。

4.引申课外,布置作业。推荐学生观看《面对面》《实话实说》等节目录像,学习借鉴。

二、打开知识教学的通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如要不要教、教什么、如何教等。尤其是口语交际,要形成口语交际应用能力,口语交际的规范知识是其背后重要的基础,但仅止于规范知识的介绍显然是不够的。究竟用什么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却是见仁见智。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唯知识”法,口语交际的教学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讲解、归纳,忽视应用能力的形成;另一种是“去知识”法,忽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认知,整个教学围绕几个案例、几个训练话题展开,呈现在课堂中的就是书本上“口语实践”的演练,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或是评委的身份出现。

潘老师“交谈”课例设计注重知识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关联、恰适。她既没有条分缕析地罗列“交谈”的一个个知识点,也没有完全抛却“交谈”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有关“交谈”的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组合,并将其巧妙地糅合在竞赛活动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案例分析题与情境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进入专家(教材编者)认知模式的同时,修复、重组、新创形成开放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新的视域里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潘老师设计的部分竞赛题如下。

1.选择题

(1)“我对此非常满意”一句中的兴奋点是哪一字眼 ( )

A.我 B.此 C.非常 D.满意

(2)“请问先生您贵姓?”一句属以下哪种提问方式 ( )

A.好奇性提问 B.礼节性提问

C.渗透性提问 D.诊断性提问

……

2.判断题

(1)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

(2)打电话需要用到交谈这种沟通方式。 ( )

(3)倾听只要关注兴奋点,不用关注问题点。

( )

……

3.填空题

播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金正昆的《交谈礼仪》讲座,学生观看,然后准备回答问题。

(1)交谈的话题可以就地取“材”和随机应变。

(2)谈话时要注意对象、场合等。

(3)倾听时要注意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动作。

……

4.案例分析题

投影案例,抽取题号决定案例分析题所涉及的谈话技巧。

(1)王光英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刚下飞机,就有记者采访。一位女记者问:“您带了多少钱来?”王光英随口便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您说对吗?”

……

5.情境模拟题

投影三个情境,各小组自选一个,分配角色,组内练习后在全班模拟交谈过程。要求控制在三到四个回合。

(1)情境一:你的一位同学来自贫困地区,生活拮据,平时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位同学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大愿意与别人交往。大家都说他性格孤僻,为人古怪。一次班级组织春游,他没有报名,老师让你找他谈谈,动员他参加这次活动。你在校园里遇见了他,你打算从哪里谈起?

……

从上述例子来看,潘老师在进行“交谈”知识的教学中,从策略上说已有了独到的见解与处理,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第一课时的主体环节,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从检测入手,将交谈知识点内化为应用能力。设计中,潘老师首先从知识点上做到层层深入,竞赛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交谈”的三个层面,即什么是交谈――怎样交谈――怎样更好地交谈。其次三个阶段竞赛题在难度设计上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张悦老师说:“知识、术语、概念的理解,归根结底植根于我们的经验,生长于个体的语境土壤。离开了各自的土壤,也就是失去了后台,意义就被悬置。意义、意识是当心灵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概念意识到环境时的解释,也就是说一切意义、意识都存在于关系之中。”[1]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心灵和知识的相遇”为标准,潘老师在“交谈”教学中努力使交谈知识与学生的精神形成关联,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对经验更新和能力构成的引导,打开了知识教学的通衢,为学生接下来展开模拟交谈奠定了基础。

三、架构整体教学的津梁

推进整体性教学是该课例设计的又一特色。它需要教者对教材的通透把握,也需要教者的智慧设计。潘老师独具创意地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间架构了一道津梁。“交谈”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新编语文第一册“千古流芳一诗心”单元口语交际中的内容,这个单元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静女》等6首古诗;“表达与交流”是“交谈”内容(记叙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古诗重读”。潘老师很准确地把握了三块内容的切合点,在节点上设计情境,展开模拟。用一道“结合《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围绕‘城隅会面’‘采访陶渊明’‘杯酒聊人生’的话题,准备一次‘交谈’练习”的模拟题,将这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几首古典诗歌、“表达与交流”中的交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整合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学习、拓展了交谈的素材,更为后续“古诗重读”活动的教学作了铺垫,收到了一石数鸟、较好地达成单元目标的效果。[2]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师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在通透教材的基础上掌握要领,寻找最佳切合点,对教学内容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返约,使学生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强化。

四、体验“教学做合一”的愉悦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听说问能力也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纵观潘老师“交谈”课例设计,遵循口语交际实践性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主线,构建两大板块内容:知识竞赛和情境模拟。围绕“交谈”设计了竞赛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情景模拟活动以及模拟交谈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倾听、说话、提问、思考、动手、评价,在活动中提高交谈素养。活动设计有分有合,分合灵动。师生在分分合合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愉悦。

如果说“交谈”是一个教学整体,那么“知识竞赛”和“情景模拟”就是分,其中“知识竞赛”是基础,重在学,“情境模拟”是应用,重在做;如果说“知识竞赛”是一个整体(“合”),那么“抢答、必答、实践”就是分,其中“抢答”“必答”以“学”为主,“实践”以“做”为主;如果说“情境模拟”是一个整体(“合”),那么“分组准备”就是分,“全班交流”则是合,“情景模拟”中又贯穿了“学与做合一,做与评合一”。整个设计彰显学生主体,不枝不蔓,干净利落,变化灵动,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体验、分享”,既显示了教者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彰显了教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五、合作世界里的自由呼吸

在潘老师的“交谈”课例中,合作学习不仅作为一种范式存在,而且融合在整个教学步履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不经意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的通道,显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张力。

首先,知识建构。潘老师在基于标准,通透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实例,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竞赛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分组合作,开展竞赛,在合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实例剖析。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升与释放。潘老师从生活中寻找经典案例“王光英答记者采访”等,让学生协商讨论,剖析学习交谈技巧,品味生活实例中交谈的智慧与快乐。再次,情境模拟。情境模拟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模拟,自编自导自演的合作形式,整合、共享了学生的多种思维、智慧。靠近主动与自由,远离控制与支配,培养了学生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有效交互的能力。最后,互动评价。“学”、“做”、“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学”与“做”是评的基础,“评”是“学”与“做”的提升。潘老师在课例中安排了两次点评活动:一次是学用以后,以教师点评为主;一次是模拟以后,由学生谈体会,教师点评,小组评级,评委打分。课例中的评价活动很有特色:评的时机恰到好处;评的主体多元多极;评的目的清晰鲜明;评的方式合作互动。在师生、生生合作中,达成学生学习经验的同化,“我”与“你”的精神融合。

整个课例的推展过程,开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潜在资源,处处闪烁着合作学习的清辉,显示教者构思的郁勃与设计的娴熟。在实践、合作的世界里盈满自由和谐的气息,让学生在其间快乐地呼吸也许正是潘老师美好的愿景。

唐代司空图《诗品・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诗文、绘画等意境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读潘老师的交谈课例,似有同感。她能圆通教材,体会学情,因材施教;她又能源自心灵,睿智地调动自己的经验与累积,巧妙又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让学生始终濡湿在“生命在场”的独门意蕴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悦.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沈彬.职校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呼唤[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1).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下一篇:做个“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