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走向道德堕落的原因

时间:2022-10-17 01:44:23

解读《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走向道德堕落的原因

摘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因为儿时背叛伙伴的行为而背负着愧疚与自责,一直在寻找救赎出路的成长故事。本文试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阿米尔从孩童时期逐步走向道德堕落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荣格原型理论;阿米尔;成长;堕落

1. 胡塞尼与《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追捧。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生性懦弱,哈桑是阿米尔家中一个仆人的儿子,从小保护着阿米尔不受别人欺负,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

许多读者对于阿米尔对哈桑残忍的做法非常困惑。本文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去分析阿米尔的心理,以期解读出阿米尔从孩童时期走向堕落的原因及过程。

2. 荣格原型理论

G.G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研究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理论。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后天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从不会被意识到。

如果将原型看作是一个个实体。那它就具有了等级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指“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面对世界时所呈现出的状态,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个人要符合他人的期望值而带上的面具”。

阴影(shadow),荣格的定义是:“它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阴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是邪恶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阴影。阴影是出现在投射中的,当意识受到威胁时,它就会把它的内容以一种强烈的、非理性的方式投射到邻居身上,如人们之间的相互憎恶,种族歧视等。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对立的原型,前者指的是男性中女性灵魂象,后者指女性中男性灵魂象。也就是男性的女性特质,和性的男性特质。一个人的心理总是包含着异性的成份。

自性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它是心灵发展的起点与终点。

3. 阿米尔在孩童时期道德的堕落

3.1阿米尔的憎恨与背叛

十二岁以前,阿米尔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哈桑玩耍。但因为历史和宗教的问题,身为普什图人的阿米尔天生便有一种优越感,作为哈扎拉人的哈桑便是地位低下的奴仆。他们的友谊注定是不平等的。阿米尔总是不停的戏弄哈桑,因为高尚的地位和嫉妒的心里在作祟。“给哈桑讲故事的时候,碰到某个他无法理解的字眼,我就十分高兴,我会取笑他,嘲弄他的无知…”。当他自编了一个故事念给哈桑时,出乎他意料的是,得到的是哈桑的表扬和鼓励。后来,阿米尔再一次念他写的故事时,被哈桑的一个问题问住了,之后他受这个问题启发,了解到很多写作手法。但是,他无法接受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的批评。“一个冰冷而阴暗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他懂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

从文章的整个结构来说,斗风筝比赛是一个转这点。阿米尔迫切用赢得风筝比赛博得父亲的赏识。比赛中的获胜者,不仅要把自己的风筝放在空中,还要追到从空中掉下的最后的一只风筝。由于阿米尔和哈桑的精彩合作,阿米尔的风筝放到了最后,哈桑替阿米尔追从空中掉落的蓝风筝。但拿到风筝后,他遇到了阿米尔的敌人―阿塞夫,他威胁哈桑交出风筝,以此来报复报复阿米尔。对于哈桑来说,为了阿米尔喜欢的事情,他可以牺牲自己。哈桑最后勇敢地保护了风筝,自己的身体却受到了侮辱。而阿米尔,自己躲在墙角,不敢向前,眼睁睁地看着这一些的发生,不敢上前阻止。他的朋友在他眼前为了他受伤,而他却选择逃跑了。

阿米尔的背叛是他道德堕落的开始,他就像掉进一个黑洞一样,无法自拔。他无法面对哈桑,他的懦弱把他推向了更加邪恶的深渊。

3.2阿米尔道德堕落的原因

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男孩,许多读者对于他对哈桑残忍的做法非常困惑。笔者试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阿米尔的心理里,分析他憎恨并陷害哈桑的原因。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对哈桑埋下仇恨的种子,原因有三:首先,对父爱的渴望促使了他对哈桑的妒忌、阿尼玛的缺失、原型构造中的阴影的影响。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的商人,高大健壮,娶了贵族小姐,除此之外,他还出资为当地盖了孤儿院。因为他崇拜父亲,并希望得到父亲所有的赞赏和爱。可父亲却对他十分冷漠,对哈桑赞赏有加。

其实,阿米尔看到的并不是父亲的自性,而是为了良好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戴上的人格面具。因为哈桑是父亲与仆人的妻子生下的私生子。如果这一切曝光,那他就不是那个受人敬仰的圣人。因此,他只能伪装着,待着人格面具,不敢与哈桑相识。而同时,良心又在此刻折磨着他,所以,他只能通过冷落自己的儿子阿米尔,而把大部分的爱投在哈桑身上,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不幸的是,他的这一举动,为哈桑招来了仇恨,是这一切悲惨事件的导火索。

其次,阿米尔的母亲是死于难产。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男性心中的阿尼玛形象会投射到现实中母体某个女性身上,第一个投射对象便是自己的母亲。而阿米尔自小没有母亲,使得阿尼玛的投射一直没有发生,导致了他性格上的缺失。阿米尔自私、懦弱胆小的性格正源于此。所以,在哈桑受到身体上的欺辱的时候,他吓得躲在角落里,慌乱地逃跑。

最后,阴影可以理解为性格中的阴暗面。阿米尔的表现最为明显。每当他被别的孩子欺负时,总是阿桑为他挺身而出,哈桑脸上总是伤痕累累。当阿米尔的父亲为阿米尔怎么回事,他却撒谎说“他摔了一跤。”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描述了小孩对自己的兄弟或姐妹的敌意,因为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得自己无法享受家里全部的宠爱,所以,小孩会希望兄弟姐妹不存在或者离去,表现在梦中便是他们会梦见兄弟姐妹的死亡。因次,阿米尔憎恨哈桑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4. 结语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故事感动。曾经懵懂的阿米尔少年,一直活在对过去的自责中,本文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阿米尔的心理过程,读者会多一些理性思考:为何背叛。从而更好地理解年轻的阿米尔。

参考文献

[1]戴维・罗森. 2003. 荣格之道: 整合之路[M]. 申荷永(trans.).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哈里・A・威尔默. 1998. 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M]. 杨韶刚(trans.). 北京:东方出版社.

[3]卡勒德・胡赛尼. 2003/2006.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trans.).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4]荣格. 1989. 心理类型学[M].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

[5]荣格. 2009. 荣格自传: 回忆・梦・思考[M]. 刘国彬,杨德友(trans.).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一篇:层级类概念加工的发展机制 下一篇:《报任少卿书》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