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

时间:2022-10-17 01:19:40

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

一、立足“跳”的基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一个老师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数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强弱决定着学生想不想去摘“苹果”。

教学“体积”时,创设:准备完全一样的两个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红色水。在其中一个杯子放入一块小石头,让学生观察后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水面升高了。追问:为什么会升高呢?一学生说因为石头把水给挤上去了(这是学生的生活语言)。再在另一个杯子里放一块较大的石头,问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水面也升高了。继续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会说第二个杯子上的水面升得更高了,因为放入第二个杯子中的石头大。

像这样,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特别是把水面的变化作为观察重点),并把握住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把水挤上去了),使学生自觉向新的认识转化。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贪婪”地学数学,“贪婪”地探究其中的奥秘,为知识“迁移”做好了铺垫。

二、给予“跳”的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学习是形而上学的;反过来,学习的目的是用学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我们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来解决问题,那学生就会越学越灵活。

例如:有21人要过河,每条船上最多坐5人,最少要租用几条船才能使21人同时过河?学生会列式:21÷5=4(条)……1(人),怎么解答呢?说要租用4条船还余1人,可以吗?当然不行。这就要学生结合实际想出要租用5条船。再问:你怎么分配人员坐船合适呢?是否第5条船就坐1人呢?学生更要联系实际思考,最后得出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案――有1条船上坐5人,其余4条船上分别坐4人。

这样的知识学来以后,学生就可以正迁移――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所以说学习时要遵循“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学生将不仅会采摘到更多、更好的“苹果”,并会为日后的领悟,迁移倾注了更多活力。

三、诱发“跳”的动机,培养学生多维思考习惯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多维思考法,教师平时就必须经常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喜悦中逐步养成习惯。

就拿“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说,据特级教师胡光娣分析,目前学生有这样几种心理现状:思维的狭隘性与片面性;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灵活性;思维缺乏确定性和独立性。针对这些特点,除了采取一些常规的学习方法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并运用其中的思考方法――还原、列举、假设、转化等来配合常规方法,就可以活跃解题思路,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6,可以得出哪些相关的结论?用还原、对应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5/6;用对应、还原、假设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6,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5,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5/11,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6/11;用对应、假设、转化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 ∶ 6,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6 ∶ 5,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 ∶ 11,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 ∶ 11。

这种种变式,大多要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得到引导、牵引而慢慢采摘到。如果没有平时的训练,学生就谈不上采到诸如此类的各种不同的“苹果”了,这也是思维型创新的雏形表现。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提炼,遵循一个简单的教学原理:跳一跳,摘苹果。只有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苹果”,对学生来说,这个“苹果”才有吸引力!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