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核危机看东北亚安全局势

时间:2022-10-17 12:56:30

从朝核危机看东北亚安全局势

2016年1月28日,韩国平昌,韩美海军陆战队员在雪地

>> 从东北亚紧张局势看美国次债新危机 韩日安全变奏,东北亚局势堪忧 透过朝韩炮击事件看东北亚安全体系的建构 阿国内安全局势堪忧 再陷困境的利比亚安全局势 2012年东北亚局势发展的新特征 特朗普上台后,东北亚局势走向? 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 中朝关系\东北亚危机 韩国,从东北亚眺望中东 谁在威胁东北亚安全 朝核背后焦灼的东北亚 东北亚迷局中的朝俄关系 从东北亚区域发展看满洲里口岸的战略机遇 从投资视角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 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 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中俄韩学者怎么看 东北亚风云 东北亚记录 东北亚雄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从朝核危机看东北亚安全局势 从朝核危机看东北亚安全局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雷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6年1月28日,韩国平昌,韩美海军陆战队员在雪地里参加联合作战能力训练。

核试验与导弹试射相伴相随,几乎已成为朝鲜近年来的“规定动作”。韩国情报机构1月28日表示,朝鲜平安北道东仓里卫星发射场人、车活动频繁,或将随时发射导弹。此前,朝鲜1月6日宣布成功试验首颗“氢弹”,外界普遍认为从当量上看很可能是一次原子弹爆炸。但朝鲜核试验与导弹试射交替进行,至少显示其核武及导弹项目发展不再是政治宣示和外交筹码,而是在切实打造核威慑力。

朝鲜的逻辑很清晰:没有核武的导弹威慑力有限,没有投射工具的核武不足以构成战略威慑。朝鲜的这些动作,对地区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在军事上的任何挑衅,首当其冲的便是朝韩关系。去年“8月危机”后南北关系缓和的趋势,因朝鲜核试戛然而止。不过,与朝韩军事对峙冲击的主要是双边关系不同,朝鲜第四次核试乃至可能的弹道导弹试验,影响的却是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 朝鲜“核逻辑”

去年8月,在经历剑拔弩张的军事对峙之后,朝韩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8・25协议”。这份包括朝鲜向地雷炸伤韩国士兵事件表示遗憾、双方尽早重启政府间对话、开展多渠道民间交流等内容的协议,被某些学者评价为“好得不太真实”。朝韩关系冷冻多年后,似乎再次迎来缓和的曙光。也是在去年,朝鲜主动对俄罗斯发起外交攻势,以期打破第三次核试造成的外交困局。几乎与此同时,朝鲜与中国的高层互动也走出低谷。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朝鲜在不知会任何国家的情况下进行了第四次核试。这种看似“突然袭击”的做法也说明,不能单纯地从外交角度解读平壤这次核试的动机。

在美国国防大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中心学者谢恩・史密斯看来,认为朝鲜核项目背后没有战略逻辑做支撑,那就大错特错了。“长期以来,鉴于他们资源有限以及由其所制造的军事紧张所形成的安全风险,朝鲜领导人一定会在核武器项目投入和行为上做成本和利益的权衡。”对于朝鲜这次核试,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韩国代表千英宇,对韩国一家智库表示,在制造核武器问题上,不是不成熟,而是很精明。“确保(核)威慑更加重要,即便会导致更大的外交孤立。”也就是说,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很可能是在技术层面发展核武器的需要使然,外交环境的好坏不是其主要考量因素。

2013年2月第三次核试后,朝鲜以修宪形式自封“核武国家”。近年来,朝鲜宣传机构也一直在特意凸显这一“身份”。在外交层面,平壤也不再提“弃核”、半岛无核化,即便要谈核问题,也是要求与其他核武大国谈核裁军。在2013年3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坚定地在质和量上提升核武器水平,制造精度更高、更加小型化的核武器及其投射手段。在这次核试前,朝鲜还进行了两次潜射导弹试验。这事实上是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朝鲜正在打造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样一来,朝鲜核武项目就不再徒具政治象征意义了。

朝鲜在核试后的声明中说:“只要美国不终结穷凶极恶的对朝敌视政策,那么即使天塌下来,朝鲜也绝不会中断核开发或放弃核武。”从朝鲜的角度看,核武器已经具有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的双重作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乔纳森・波拉克认为,朝鲜领导人已经认定,朝鲜作为自主性国家的存在,直接源于其拥有核武器。“把核武器作为战略需要与核心的国家身份,朝鲜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严肃地将其作为外交上讨价还价的筹码。”谢恩・史密斯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朝鲜不会再把核项目作为“外交勒索”的手段,“某种程度上说,以前朝鲜的核项目决策,主要由政治、外交、经济目的驱动,但这样的情况似乎在可预见的未来已经不复存在了”。 核爆“冲击波”

朝鲜第四次核试直接挑战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某种程度上说,东北亚安全格局中,或许不得不接受一个“有核”的朝鲜。韩国首尔国民大学教授安德鲁・兰考夫近日撰文称,朝鲜政府没有“弃核”的意愿,因为那在他们眼里等同于自杀。“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谈判,表面上是为了最终让朝鲜‘弃核’,实际上仅限于冻结朝鲜的核项目。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杰弗里・贝德曾说过:“在与朝鲜寻求双边谈判时,美国应该将焦点放在减少、延缓和冻结朝鲜核项目上,将完全‘弃核’留给历史。”贝德的话似乎给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耐心”做了很好的解释。

1月21日,韩国政府公开回绝了朝鲜提出的民间团体交流提议,并称这一提议是“打完巴掌再握手言和”。当天,朴槿惠总统在防卫会议上表示,为了让朝鲜付出相应代价,除力促联合国实施对朝制裁措施,政府还推动落实一切可行的有效制裁手段。首尔拒绝平壤在核试后伸出的橄榄枝,原因并不难理解。去年的“8・25协议”曾被认为是朴槿惠政府改善朝韩关系的最后机会,但这个机会因朝鲜第四次核试而彻底消失。朴槿惠总统在对朝政策上以强硬为主基调,在仅剩两年任期、即将进入“跛鸭”状态之际,她不太可能动用政治资源开启对朝缓和外交。

朝鲜核试验后,半岛周边相关国家的穿梭外交密集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日韩三方互动。朝鲜核试验次日,朴槿惠总统即分别与奥巴马总统和安倍晋三首相通话。当天,美日韩三国国防部高官举行视频会议,商讨应对朝鲜核威胁的措施。美日韩三边的外交和安全互动,不是因朝鲜核试验而起,但后者绝对是一个强大的刺激因素。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国际安全问题学者罗伯特・曼宁认为,这次核试验会在多个方面妨碍中国的利益,它将刺激美日韩加强安全合作,也可能增大对弹道导弹防御的支持,从而促使三方在该领域合作。“首尔一直在争议是否购买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平壤最近的挑衅可能再次引发这样的讨论。”

2月1日,韩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萨德”系统是针对朝鲜核与导弹威胁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助于韩国国防安全。此前,朴槿惠总统在1月13日对国民谈话时表示,将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出发,根据朝鲜的核武与导弹等威胁因素,考虑“萨德”反导系统部署朝鲜半岛的问题。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问题,是近年来中韩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中国曾明确表示了反对的立场,因为这一系统在战略上的影响绝不限于朝鲜半岛。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学者崔江在受访时表示:“通过美日韩三边合作或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我们需要警告中国,让其约束朝鲜的核武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的这次核试验,很可能会给中韩关系制造张力。

美国的反应尤其值得关注。奥巴马在朝鲜核试后指责中国“在遏制朝鲜方面采取的立场未奏效”,国务卿克里也对媒体表示:“中国希望采取其特有立场,我们对此表示认同和尊重,会给予其空间实施。但这种立场未奏效,我们不能一切照旧。”在如何应对朝核危机问题上,中美的分歧再次凸显。在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学者高明贤看来,这正是朝鲜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朝鲜反复无常的行为将韩国推向美国,中国将更有被包围感,从而为朝鲜留下操纵空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斯科特・斯奈德,在1月9日文章中称,朝鲜核伎俩的潜在假设是,它能在中美间地缘政治分歧中得以生存,甚至还可以获得好处。“但如果朝鲜没能做到利用中美间的战略不互信,平壤‘人造地震’背后的假设,将给金氏政权带来严重后果。” 从关岛军事基地起飞的美国B-52战略轰炸机飞临朝鲜半岛空域。 反思战略威慑

1月7日,韩美防长在磋商后的新闻稿中称,美国将承诺动用所有的延伸威慑手段坚定地保卫韩国。1月10日,从关岛军事基地起飞的美国B-52战略轰炸机飞临朝鲜半岛空域。据韩联社称,1月28日美国陆军“铁骑军”首次赴韩。此外,美韩还在讨论2月份向韩国派遣美国核动力航母参加联合军演的事宜。美韩去年11月签署的“4D作战概念”,也因朝鲜核试计划提前运用到联合军演中。

近年来,美韩制定或升级了多个对朝威慑战略。去年6月,美韩签署了“作战计划5015”代替此前的“作战计划5027”,内容包括对朝鲜战略目标进行先发制人打击,以及对朝鲜领导人实施“斩首行动”。日本《产经新闻》近日爆料称,美国可能最快将于2月底,用隐形战机对朝鲜约700个军事据点进行精确打击,这应该也只是一种纸面上的预案而已。再往前看,2013年美韩签署了“定制型威慑”战略,2010年韩国制定了针对朝鲜小规模挑衅的“积极威慑”战略―朝鲜半岛或许是世界上“承载”威慑战略最多的地区。

这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安全困境理论在这里最有解释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表示,飞临半岛上空的B-52战略轰炸机与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只会强化平壤对美国敌对政策的认知,使朝鲜更加坚定地保持和增强核遏制力。平壤在有关核试验的声明中称,朝鲜实施氢弹试验,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核威胁和恐吓,为彻底捍卫国家和民族生存权,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地区安全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朝鲜的“核逻辑”是为了获得战略威慑能力,这与美韩制定“成系列”的战略威慑,在动机上没有什么不同。但结果也都一样,加剧而不是缓解了自身的安全困境。

美国的战略威慑显然不只是针对朝鲜。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亚太安全问题上,更加突出同盟的作用。美苏冷战史已毫无争议地证明了军事同盟与战略威慑之间的逻辑联系。就在美日苦劝中国同意在即将出炉的安理会决议中“对朝施加最严厉制裁”未果之后,美国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1月30日驶入属于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周边12海里,显示美国把南海和东海领土争端与朝核危机一道,作为强化其同盟的机会。无论是整合美日韩三边同盟,还是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客观上都会增加对中国的战略威慑。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在这次朝核危机的应对过程中,经济制裁与军事施压上表现出的高姿态,动机并不单纯。

东北亚本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朝鲜的核试验及其引发的半岛紧张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把地区形势“安全化”,让安全议题更加凸显。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向来倾向于以战略威慑来处理安全议题。无论怎么解读“亚太再平衡”,都不能否认其中有战略威慑的因子。韩国高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金圣翰指出,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关注点在南海和东海,而不是朝鲜。美国的一个优先考虑,是利用朝鲜发生的突发事件强化美韩同盟。这一点在针对朝鲜核试的应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美国在这次朝核危机中,对美韩同盟以及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的投入,毫无疑问也是对战略威慑的经营。

上一篇:自贸区创新,官员要甘当“二传手” 下一篇: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