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泗水县植保绿色防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7 12:52:45

浅析泗水县植保绿色防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传统的植保工作中以化学防治病虫害为主,造成了农药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破坏了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危害和影响巨大。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是今后植保工作的方向,本文对泗水县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绿色 植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72-02

随着农业的发展,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是植保的主要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诸如提高了病虫的抗药性增加了爆发几率,农药残留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等。在今后的病虫害防治中严格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采用“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的绿色防控,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绿色防控技不但能持续有效的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能够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能降低防控用药作业风险,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 绿色防控在我县的应用近况

长期以来,我县不断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有所增加,很多农民使用高毒或者剧毒农药进行防治,农产品上残留的农药超出标准,经常发生施药人员中毒或者牲畜不慎中毒。近年来,我县创建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26个,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20余项,化学农药使用量年减少10%以上,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1 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县粮食及油料作物上的推广

农业措施主要推广土地深耕、深松技术,施用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推广黑色地膜覆盖除草技术,合理轮作换茬等技术,多项技术并用,培肥地力、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从源头控制了病虫草的危害,降低了化学农药用量。

化学防治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通过一次包衣解决多种地下、地上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小麦、玉米、花生种子包衣达到98%以上。小麦中后期采用“一喷三防”、玉米上采用“一防双减”等措施,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叶面肥,应用大型施药机械或飞机进行统防统治,减少了盲目用药、过量使用农药现象。

1.2 在瓜果菜的应用推广

农业措施:1、无病虫育苗,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温烫处理、采用无菌虫基质土育苗,嫁接技术;2、施用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推广配方施肥,控制病菌、虫卵带人田间;3、运用滴灌、无滴膜,降低温室大棚湿度,减少发病率。

物理防控:1、安装杀虫灯。对金龟子、鳞翅目成虫进行诱杀,到2016年底,全县安装杀虫灯1200台套。2、利用粘虫板。对于刺吸式害虫利用粘虫板诱杀,推广面积1万余亩。

1.3 推广防虫网等,减少害虫、鸟类危害。

生物防控:1、利用蜜蜂等进行传粉、授粉,提升瓜果的座果率,增加优良果。2、防控根结线虫,推广应用单紫拟青霉菌、阿维菌素进行预防。3、推广相关菌肥控制根部重茬病害。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1、推广低毒农药包衣和移栽苗沾根进行防治多种病虫害。2、在害虫发生初期,采用高效低毒、微毒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灭幼脲等,低毒安全、环保,并且不杀伤害虫天敌。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绿色防控应用技术单一,覆盖面积少。全县粮油、瓜果菜种植面积100余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360万亩次,目前绿色防控应用技术单一,实施全程绿色防控面积不多。

2.2 传统的防治观念强。由于广大农民片面依赖化学防治,对绿色防控认识不足,忽视绿色防控,结果导致天敌减少,不得不加大农药用量,增加防治次数。

2.3 生产模式限制了推广。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很难实现规模化种植,先进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受限。

2.4 农业种植人员现状制约推广。农村劳力外出多,在家务农人员培训难。

2.5 植保服务组织服务不到位。目前我县注册植保服务组织13个,每年开展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面积16万亩次,但是,仅限于小麦、玉米病虫防治。由于考虑防治成本,主要是采取化学防治。

2.6 成本高,农民缺乏积极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投入成本一般较高,比如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成本2000多元,一家一户难以承担高额投资,据调查统计,全县安装的1200台杀虫灯全部来源于上级项目资金购买,由于后续缺少维修资金,有30%杀虫灯已经损坏,不能发挥作用;防治同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亩投入一般高于化学农药3倍,且见效较慢,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意接受。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各级领导应提高对绿色防控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任务,制定奖惩机制。加大对服务组织、种植基地、种植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投入,对取得成效的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现高投入高收益,带动G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普及。

3.2 广宣传、深培训,更新观念。

在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的关键时期由农业局组织农业服务组织、种植基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及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进行宣传绿色防控的重大意义,培训相关技术,转变传统的植保观念。

3.3 重视测报,优化技术。

要做好绿色防控,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是是关键,只有把测报工作做好做准,才能把病虫发生动态掌握准,抓住病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这一关键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实施达标防治,综合防治。实施化学防治,优化药剂组合,优化施药新技术,选用高效低毒复配制剂,做到一种措施多种效果、治病防虫,缩减施药频率和数量,最大限度提高药效。

3.4 创新模式,制定规程。

以全县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26个为依托,研究绿色防控在各种作物上的技术模式,制订相关的操作规程,指导生产,确保质量安全。

3.5 引导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推广。

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经营规模化,有利于该技术的综合运用,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展示平台。

3.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防控示范田。

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根据作物种植布局,建立花生、西瓜、黄姜、大葱、韭菜等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借助国家补助项目,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加大持续投资力度,逐步健全、优化绿色防控模式,真正体现技术成效,提高基地种植效益。

通过示范带动,让基地生产者、让广大农民看到绿色防控的长远效益,推动全民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全县绿色防控的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固原古雁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一篇:黄瓜主要生理障碍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