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17 12:27:43

浅析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首次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同时汲取西方音乐精华,创造民族音乐精品的民族音乐家。他的爱国情怀、音乐天赋,尤其在二胡音乐的创作、整理、演奏中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为全人类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刘天华 艺术创新 民族精品 音乐大家

刘天华(1895.2.4―1932.6.8),江苏江阴人,中国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和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收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就是在深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基础上,巧妙地吸取西洋音乐作曲、演奏先进技法,成功地表现了以刘天华为代表的追求进步的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要求,表现了刘天华高度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情怀。

刘天华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研究、实践、革新、创作和教学活动,在音乐文化中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有价值的遗产: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十五首琵琶练习曲:三首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还改编了两首民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混江龙》(该曲已遗失)。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出刊了十期《音乐杂志》进行了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如编辑、记录了《梅兰芳歌曲谱》、《安江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等。其中二胡曲的创作是他全部艺术成果的最高表现,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和特殊的历史价值。

过去二胡由于地位低下,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一些民族器乐家为二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成效并不大,因此在技术上显得非常贫乏。正因为技巧得不到发展。二胡的音色显得单一,主要以浑厚苍劲的音色为主。此外过去二胡表现的情绪也很有限,以至于造成人们认为二胡只能演奏一些较为悲伤的乐曲这种错觉。

刘天华正是认识到二胡要得到发展必须将其技巧提高和丰富,因此他通过确立和扩展二胡的把位,丰富揉弦技巧以及借鉴民族和外来乐器中的轮指、泛音、颤弓、顿弓、独弦技法等一系列活动。来丰富和提高的二胡技巧,以拓宽二胡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二胡不仅只能表现出诨厚苍劲的音色,还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如泛音虚无缥缈的音色、高把位高亢明亮的音色、顿弓铿锵有力的音色、滑音换把婉转悠扬、甜美圆润的音色等等。

其后的许多演奏家沿用了刘天华的模拟、借鉴创作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二胡演奏技巧。再加上刘天华正处在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阶段,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十分猖獗、社会天昏地暗、局势动荡不安、国运朝不保夕之时。由于国家的衰落,再加上曾遭外来民族的侵略,民心逐渐开始动摇。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一切开始产生怀疑,认为别的民族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是因为他们民族强大,无论什么都比自己民族好。这时,中国的音乐开始陷入瘫痪状态,停滞不前,社会上到处流行靡靡之音,黄色下流的音乐泛滥成灾,崇洋的气氛变得越发浓厚。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非常轻视二胡,还直称二胡为“叫化胡琴”。他们认为二胡是非常低俗的乐器。不足以等大雅之堂。还认为二胡只能表现一些缠绵悱恻的靡靡之音。但刘天华并没有随波逐流,他非常反对这种言论。他创作的十首积极向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二胡不仅仅只能表达一些缠绵悱恻、庸俗不堪的情绪音调。

在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中。有表达自己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的情绪,如《良宵》、《闲居吟》、《光明行》也有表达自己不堪生活重压,对黑暗社会充满愤恨之情,如《病中吟》、《苦闷之讴》还有表达自己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时,自己却无能为力。万般无奈的情绪,如《悲歌》、《独弦操》、《烛影摇红》:同时也有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情绪。如《月夜》、《空山鸟语》。总的来看这些乐曲中所体现的情感,都是积极向上,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二胡只能表现“缠绵悱恻的靡靡之音”。

刘天华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民族音乐,并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注入到自己的二胡作品中。通过他的二胡创作,让那些崇洋的一群人了解到。自己的民族并不比别的民族差,也能产生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好作品,好音乐。刘天华以音乐作为窗口,告诉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着无数宝贵文化遗产的民族,我们应以自己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鼓舞人们重振斗志,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刘天华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他创作的二胡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民族音乐的影子,其旋律的调性、线条、节奏型、音乐语汇、音程的跳动以及曲式结构都符合我国民族器乐传统创作习惯。但从小就根植于刘天华脑中的创新思想,让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手法。源自西洋作曲技法的长期学习和积累,他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糅合运用到自己的二胡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天华运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是二胡创作上一大创举,乃至整个民族器乐创作领域里,是运用中西合璧创作手法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二胡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二胡艺术和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对其后的二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一个世纪的洗涤和考验,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与自己的时代紧密相扣,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此外,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刘天华积极向上的一面。在他之后的许多作曲家,深受刘天华这一创作原则和生活态度的影响,他们创作的作品大多也是与自己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并且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刘天华开辟了二胡创作的新天地,同时也丰富了二胡技法、情感表达。刘天华将二胡这件被人轻视和受排斥的乐器领上了独奏舞台,使之进入现代专业音乐文化的行列。在刘天华的带领下。二胡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喜爱,当代的二胡作曲家和二胡演奏家在刘天华的影响下,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电影《伊莎贝拉》的音乐元素分析 下一篇:设计管理: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