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17 11:29:01

班主任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文章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就班集体的规范化管理作一探讨。作者认为,班主任应在职业道德的操守中、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在特色教育的活动中落实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班主任;规范化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85-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越来越关注,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班主任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在对班级的管理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约束中都要做到规范化。

一、在职业道德的操守中,落实规范化管理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其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班主任要清楚地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

1.关爱学生。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关爱、尊重、信任并严格要求学生,事事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处处为学生的利益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他们需要帮助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之时投去赞许的眼光。

教师的爱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取得师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的最佳教育效益。

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既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性格、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化更多的精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2.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博精湛的专业知识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3.以法办事。市场经济社会就是法制社会,一个健康安全的教育环境要靠法制来保障。大到社会的教育环境,小到学校、班级的育人环境都要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无论是正常教育秩序的维持,还是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的处置都必须以法办事。就班主任而言,更要注意尊重学生,不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依法行事,不违法收费,乱罚款、乱补习、乱推销教辅材料等。

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落实规范化管理

1.认真学习践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班风、学风,要认真组织学生反复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通过反思和讨论,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还要改进,做到知行统一。可利用班会课人手一册《中学生守则》,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重点性地学。特别是学“中学生仪表仪容”的规范,课堂规则,课间文明休息规则等,对照规则进行整改。比如笔者在整改男生留长头发时,碰到两个“钉子户”,无论如何做工作,他们只是“蜻蜓点水”稍微做点样子剪一点,后来,通过家访、学生互帮,反复做工作,学生提高了认识,也就剪掉了。

2.讨论制订班级公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班级实际,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制定本班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本班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互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谁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在班级里进行表扬。谁有违反,就要记录在班级的警示板中,每周利用班会课进行总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不断实践、评价、整改,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3.规范班级组织,做好全员参与。

(1)制订干部竞选制度,把班干部的选举权交给学生,采用竞选的办法,让学生自我推荐,发表竞选演说,竞争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职位。有胆识、威信较高的当班长,能歌善舞的当文娱委员,成绩显著的当学习委员……使他们各尽其责,各显其才。通过竞选,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履行干部的职责。根据当选班干部的爱好、个性等特点,优化配置正好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职位,而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他们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为本班服务。

(3)营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班级常规管理繁琐而贯穿于日常之中,只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律机制。为此,笔者在班内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让每个学生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除了应有的班干部外,黑板报,图书角,电灯开关、关窗、桌椅凳都有指定负责人,教室、清洁区都有卫生监督员。

(4)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激发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要求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团队合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协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关心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争光的风气。

三、在特色教育的活动中,落实规范化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和班级实际开展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1.践行“廿个一”点化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演绎精彩。班级教育应从生活细节入手,通过融于学习生活点滴的点化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比考个100分要重要得多!例如,通过解读“廿个一”的要求,让学生逐一对照,找差距,抓落实,重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解读“一张纸”的过程中,笔者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桌洞中的垃圾要及时清理并放进垃圾桶。开始许多同学或家长不理解,认为是小题大做。笔者并不认同乱扔垃圾是“不拘小节”,而认为是一种“修养”和习惯的缺失。不关注细节,何成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日本一个万人体育场,比赛结束后竟连一个纸屑都没有,为什么一个几十人的教室,就不能保持整洁呢?笔者首先从自己做起,每逢课间,常进班走走,发现垃圾就拣起来,另外要求值日生严格巡察。慢慢的,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班级学习环境清洁了。

2.践行“千师进万家”的家访活动,引导家长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那是天性,但如果表达爱的方式不当就会成为溺爱,那是对孩子的害。笔者在践行“千师进万家”活动中对此深有感悟。记得班级里有几个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忙于生意,爷爷奶奶又把孙子当成掌上明珠,因此对孩子有求必应,给钱从几十到几百。结果孩子从说谎到骗钱,成绩一落千丈,还结交了校外不三不四的朋友。那时笔者常常是白天上课,晚上家访,一星期一次和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时常带一些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给他们看。终于得到家长的配合,做好了孩子的转化工作。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个非常琐碎而细致的工作,但班主任只要心中有“爱和责任”,有规范管理的意识,有砥砺耕耘的决心,那么我们的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我们自身也能在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汪浩.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J].大众心理学,2010,(7):33-3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让问题“串起”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