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拯救中小企业

时间:2022-10-17 11:26:35

《财经》:拯救中小企业

《财经》

2011年第25期

拯救中小企业

温州不靖,鄂市多伤,中小企业困局,民间金融恐慌,颇有燎原之势的局部经济和金融动荡,促成“国九条”快速出台,再次凸显中央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救市”或可缓解危局,但并非长治发展之道,为已然成势的民间资本寻找出路,让市场回归其正常生长,方可避免民间借贷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扶正常态民间借贷以令其阳光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更亟须各级政府采取扎实长远举措助推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尤为重要者当是迅速落实新老三十六条,使民间资本重归实业正途,促市场主体取舍风险收益。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第41期

对决华尔街

一条500米长、11米宽的街道,能容得下多少人?一条名叫“墙”的街道,谁才是墙内人?一个充斥着键盘和点钞声的大厅,是交易所还是赌场?西装革履的富翁们,是精英还是赌徒?

一场穷人“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似乎在诠释着答案。无论答案如何,但每一个经过华尔街的人却能清楚地意识到,这条高楼遮住阳光的狭窄街道,一直占领着美国的心脏。

虽然抗议不见得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抗议本身却像警钟一样促使理性的思考,一旦强大的利益集团与政客勾结、尾大不掉,国内动荡迟早会酝酿和出现。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勾勾搭搭不会是美利坚民族的个案,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如何避免占领华尔街运动重演,也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新世纪》

2011年第42期

失控的棚改

棚改症结在于缺钱,而一旦发展成运动,资金量就远超政府财力所及,强拆、地方债务重压,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这一切,在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重压下,被进一步放大了。棚改成了备受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喜爱的“理想筐”:地方政府纷纷将各种保障房配建在棚改项目中,通过其商品房开发部分背负保障房建设成本。而在上报保障房套数时,又可模糊行事,将商品房部分也计入保障房任务。

这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用以收储土地的快捷通道,很多城市惯用的手法是,用偏远的保障房或安置房,来“赎买”或置换中心城区的棚户区土地。于是,更多的拆迁与反拆迁的巷战在城市中上演,哈尔滨、大庆、伊春⋯⋯只是其中几例。

《南风窗》

2011年第23期

WTO十年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大步走进世界贸易组织大门时,传递的信号清楚不过:对于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和1840年不同,中国拥抱这场游戏。

10年已然过去。而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版图,也因中国的“入世”而发生巨大变化―尽管还不能说是重写。

很多东西都有迹可循。至少,中国摇身一变而为世界经济“老二”,并获得和西方列强同台登场说话、共执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牛耳的江湖地位,没有超出当时敏感心灵的想象。

仍然不确定,但政治意义大大凸显的是,当中国以自身的改变作为自己改变世界的条件参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博弈时,会把自己带向何方?

上一篇:《福布斯》: 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 下一篇:房地产调控四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