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论的言语表达功效及其量化研究

时间:2022-10-17 10:11:51

基于信息论的言语表达功效及其量化研究

摘 要 信息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而特定的言语能否被看作信息又取决于发话者的表达方式,受话者的理解,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等,因此这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同时,言语表达应考虑其功效,并受言语组织方式、词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基于信息论的视角,将句子实义切分法和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来实现句子的信息单元划分,并提出一种定量评价言语表达功效的方法。最后以立法语篇和通知语篇为语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信息论 言语表达 信息单元 功效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论是人们在长期通信工程的实践中,由通信技术与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相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通常以当代数学家香农于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信息论的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信息论理论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发展迅猛;同时信息论的研究逐渐渗入到其它学科,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傅祖芸 2006)。基于信息论的语言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上(岳启业 2010),而对语用学则较少涉及。本文拟借鉴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分析语用学中言语行为表达的基本理论与过程,以期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基本概念

目前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主要分为5部分,即信息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和信宿。考虑到言语行为的特点,可以将该模型简化为三个部分,即仅保留信息源、信道和信宿。其基本概念如下:

(1)信息源:即产生消息和消息序列的来源。在语用学研究中,最普通的信息源即人,除此之外政府、各种组织、媒体等机构或团体都可以作为信息源。

(2)信道:指通信系统把载荷消息的信号从甲地传输到乙地的媒介。在语用学研究中,信道可以是语言、书信、公文、法律条文、新闻等。

(3)信宿:即消息传送的对象,即接收消息的人或机器。在语用学研究中,信宿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社会团体或机构。

基于语用学的信息论模型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话者以言语、纸张、网络、无线电等为媒介,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以话语、文字、广播等形式传达给受话者,受话者接收到这些信息,并通过所处语境或已有的经验等理解发话者的意图。

2信息的分类

对一个事物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是正确认识该事物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的基本前提。对于信息的分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分类体系并不完全等同(太平武 2003)。本研究侧重于分析话语中信息量的大小,以及话语在传达信息中的功效。基于此,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获取方式度的角度分类如下:

2.1按照时间顺序

(1)旧信息;(2)新信息。

旧信息和新信息又可以分为明确的和不明确的。前者是指发话者和受话者都清楚的,在发话者的言语中只起辅助理解的作用,而后者则较为复杂。有的信息对发话者来说是新信息,而对受话者则是旧信息;有的信息在发话者看来是旧信息,而对受话者却是新信息。

2.2按照获取方式

(1)直接信息;(2)间接信息;(3)隐含信息。

下面举一例对该分类体系进行说明。假如两个人一起朝向一个大门走去,发话者说“最近那个门口多了一条很凶的狗。”则受话者可以得到的直接信息有:指示时间“最近”,指示地点“门口”,指示数量“一条”,指示特点“很凶”,指示名称“狗”;受话者可以得到的间接信息则是“之前门口是没有狗的”;此外,受话者可以得到隐含信息,即“要小心狗!”。

3基于信息论的言语功能分析

3.1不同要素对言语传达信息功能的影响

信息源对言语传达信息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两个人的对话为例,作为信息源,发话者的身份、所处的环境、所在的位置等均对言语传达信息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其所表达的话语所含的信息量产生影响。

如发话者说:“今天又下雨了。”如果发话者跟他的听众处在同一地点,那么其听众对于这句话的所获得的信息应该是隐含信息。当然,具体是什么信息还应当结合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例如,如果受话者知道最近一直在下雨,并且这种天气对大家造成了很多不便,那么受话者通过这句话就会明白发话者是在抱怨这种天气;反之,如果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前几天才降了一点雨,那么发话者此时的意图应该是表达一种欣喜和赞同。

若发话者跟他的受话者不在同一地点,则受话者所获得信息首先是直接信息,然后基于这种直接信息并结合其他信息去推断发话者话语可能隐含的其他信息。例如发话者给他在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时说了这句话,他的朋友通过这句话可以获得的信息有:(1)直接信息:今天的天气是雨天;(2)间接信息:前几天(包括昨天)下过雨。

下面考虑信息源的身份属性对言语传达信息功能的影响。以政府通知公文为例,暂不考虑通知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不同级别的政府通知可以提供的直接信息为通知的适用范围,例如国家某一部门的通知适用范围为全国,某省的通知适用范围为该省,等等。此外,角色属性的不同也可以提供间接信息,仍以通知为例,如国家“关于防治**传染病的通知”,可以得出的间接信息是该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已经引起了重视;如果这一通知是某一县级政府的,则得出的间接信息是该县发生了该类传染病。

3.2言语中的信息单元

对于句子的分析,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实义切分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句子结构分析,是根据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句法作用,把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实义切分法则强调词语在句子中的交际功能和信息的分布情况,它对于研究连贯性语篇的结构,分析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国文,1988)。

根据实义切分法,一个句子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可划分两个语义组成部分,主位和述位。韩礼德(1985)又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对于述位则没有更为细致的划分,然而从传达信息的角度看,述位中不同的句子成分如定语、状语等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因此,本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采用实义切分法分析句子的主位、述位,如果主位是多重主位,则将其分为三类成分,即语篇、人际和概念;对于述位,依据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其中所包含的不同信息。

3.3言语传达信息的功效

所谓言语传达信息的功效,即言语(包括书面言语、口头言语等)在单位资源上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会话言语,用较少的言语资源正确传达最多的信息是其特点。例如两个人描述今天的天气,A说“小雨转晴”。B说“先是下小雨,后来雨停了,天变晴”。则认为A的话语在传达信息的功效上优于B,因为A用了较少的话语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4言语传达信息功效的量化研究

4.1量化方法

对于语用学研究,言语是发话者想要对受话者表达自己想法的媒介,因此可以将言语的表达功效进行量化。因为言语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其中隐含信息的获取需要借助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地点以及其它因素的协助,因此是难以量化分析的。在此,只对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发话者有时想强调直接信息,有时则是间接信息,由于二者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可以分别为其添加不同的权重。由此得出言语传达信息功效的表达式为:

式中,IN表示言语传达信息的功效,N表示承载信息资源的大小,可以用字数代替;pi表示第i个信息单元所占用的资源数量比,wi表示第i个信息单元的权重,可以根据其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设置不同的值,n表示信息单元的个数。

4.2 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国家立法语篇和政府通知语篇为实例分析对象,并计算其言语表达的功效,其中例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例2自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一般说来,法律条款具有简洁、明确的特点,而通知则相对详尽。

例1-例2首先进行主位和述位的切分(T&R),然后划分了信息单元(下划线,单项主位没有标出,也看作一个信息单元)。主位和述位的功能是有差异的。捷克的坦尼斯曾指出:从句子成分的叙述价值看,述位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传达新信息;但从篇章结构看,重要的则是主位,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排列。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分析句子传达信息的功效,因此侧重点在述位。这种重要性可以对主位和述位的信息单元设置不同的权重来区分。因为本文注重的是不同的语篇在传达信息上的功效差异,因此对不同的信息单元其设置了相同的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具有单项主位的句子的信息表达功效高于具有句项主位的句子,而对每种情况(单项主位或者句项主位),法律语篇的信息表达功效高于通知语篇,这与预期结果一致。

5结语

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对言语传达信息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言语传达信息的因素,构建了一种量化言语传达信息功效的指标――言语传达信息功效,并将实义切分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实现句子中信息单元的划分,进而计算句子的言语传达信息功效。本研究以我国立法语篇和政府通知语篇为例,分别对其进行信息传达功效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单项主位的句子的言语传达信息功效大于具有句项主位的句子,而两种情况下法律语篇在传达信息的功效上均高于通知语篇。这与之前的表述特点一致,表明该方法在量化评价言语传达信息功效上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下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为主位与述位信息单元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使计算的言语传达信息功效更符合言语表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94.

[2] 傅祖芸,赵建中.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岳启业.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J].外语学刊,2010(4).

[4] 太平武.信息论与语言研究[J].汉语学习,2003(6).

[5]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

上一篇:让教学评价为“课堂改革”导航 下一篇:影视传媒文化视角下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