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是培育学生个体人生观的重要土壤

时间:2022-10-17 09:55:15

论教育是培育学生个体人生观的重要土壤

摘要:社会的剧烈变动引发了个体对人生观问题的思考。新时期教育目的观的变化,教育对培养学生个体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行为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对学生个体价值需要的满足使教育成为培育个体人生观的重要土壤。

关键词:教育;培育;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26-03

从古至今,教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重要而基础的。它发挥着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作用。它既是“达到一些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也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理想的改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因此,教育的任务不但应该促进个体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和维护,同时也应该成为确立个体人生观的重要场域。

一、新时期教育目的观是使个体获得生存中的尊严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打乱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直接体现在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环境变迁上的启示和挑战。新时期的教育已经不能仅仅作为工业化社会中,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了相关的意义和任务,那是一种机械性、工具化的存在,那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玩弄与藐视。社会的剧烈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对人的规训与控制。“为了迎接下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也应该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21世纪的教育应该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衡量教育目的的重要标准。教育必须根据人的兴趣、爱好、特点,制定出区别于“类人”的发展模式,让个体真正发掘教育对促进其生命前行和发展的动力。

新世纪的教育目的观让个体发觉生命价值存在着不同指向,而绝不仅仅具有唯一意义。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必须自己做出选择,必须能发掘生命对于个体和个体所真心关切的“他者”的意义。这种生命价值观的体现,一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一定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一定是谨慎的、而不是盲目的;一定是有序的、而不是混乱的;一定是和谐的、而不是矛盾的;一定是高尚的、而不是卑贱的。教育目的观的重新确认,能够让教育中的人感受和分辨出以往与当下的不同,能够让教育中的人更加乐观、积极地找寻真正属于自我的人生观。

2000年,在达喀尔举行的全民教育国际会议上颁布了《达喀尔行动纲领》,此纲领确定了2015年要实现的六项全民教育目标,其中对受教育者识字、识数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培养,成为实现“优质”全面教育的重要方面。增强受教育者的生活技能,为其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局限在认知层面,它还考虑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需求。“那就是尽早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增长了个体的生存能力,也就给了个体生存的勇气。这不但能够拓展个体关系网络,也能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找到生存的尊严,获得他人的尊重,同时尊重自己。教育应致力于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的教育目的观,为人的生命价值提供新的指向和依据。它使教育成为更好的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目的成为一种满足个体人生意义实现的价值观的需要。

二、教育是培育个体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行为的全景场域

教育的一种职责是教人学会认知。学会认知不仅代表掌握那些系统化的、人类经验积累下的知识,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作为一种人生发展的手段和人生前进的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中要培养人的认知能力被更加广泛地定义,其内涵和寓意都更加深刻。认知技能的掌握,是使人生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才能让人生获得更多尊重和收获,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才能让生活变得富有挑战和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将认知和学习作为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它在不断吸收中改进,在不断自我批判中丰富。当个体的认知结构成熟时,也就意味着价值认知能力随之形成。价值认知是“关于个人、其他人;个人和其他人的工作和职业;自己的个性和相关的价值”的知晓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价值认知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价值认知能力的获得,是个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基础。教育通过促进个体价值认知能力的形成,“让学习者能够真正的、自由地进行探索、发现和表达。最终,学习者会把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不能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同样在教育促进个体人生观形成中,也不能忽视价值情感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学习者的感受、体验、理解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实现。因为教育认知是一种停留在个体认识层面的活动,但能否完全内化为个体行为,要看教育过程能否触及个体的心灵和情感,能否实现个体内心的认可与肯定。价值情感倾向表达了个体的价值感受,是对价值的综合判断。个体内在情感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社会价值标准向个体价值观念的转化,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教育和自我内心价值判断水平、道德水平相互协调的过程。“学习者对体验的反应是个人反省的基础所在,也是他们学习的出发点。很多时候,情感可能会阻止某些价值的实现”。教育在确定个体人生价值情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良好沟通、细致感受、深刻体会个体的价值情感,价值判断以及价值的指向性,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途径,引导和培育个体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行为。

在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行为被看作是教育成果的综合体现。优质教育要达成的目标,在宏观上体现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在微观上体现为保障个体在生活、工作中良好的行为状态和正确的行为趋向。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个体学会认知,学会体验,学会判断,更加重要的是学会行动。教育必须将传递的一切认知、感悟、理解、判断,选择真正落实到个体的行为中去才有意义。教育被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教育可以完成引导个体行为的重要使命。同时,教育所传达的人生观也是一样。要确保个体对人生观的判断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教育必须通过某种手段,让人生观整合到个体的行动中,通过对个体一言一行的观察和理解,判断个体价值行为取向,利用教育综合评价的方式,衡量个体的价值行为,判断教育的效果。

三、新时期的教育应满足个体的价值需要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能够满足个人的多种需要,教育才能成为促进人类发展日臻完善的重要手段,教育才能成为培育人生观的重镇。在倡导“全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全纳性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并通过合适的课程、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及与所在社区的合作,来确保教育质量。需要的满足是使个体获得快乐、幸福感受的基础,而这种快乐、幸福感受的获得又是人类体验生存意义的根本。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应该体现在某种拥有特权或者不平等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有权找寻幸福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是教育令全部儿童从中获益的基础,是教育满足个体价值需要的平等性和公正性的体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发现了人类的五种需要层次。他认为,价值可以存在于事实之中。就像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Wilhelm,Windel-band)所说的那样:“任何事件只有与价值发生关系时才能成为事件”。在对人生价值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一元本质主义思维,事实和价值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可以通约。人通过满足层级递进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生意义。这些需要即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方面,也会根据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情况,在实现的水平上产生区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个体在满足某层次需要时,都能够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即便个体没有将这种幸福感等同于一种价值的实现,但事实上,价值是关系的产物。当个体满足自身需要时,意味着他人正在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因此,个体也必须为他人需要的满足带来方便,做出贡献。当个体协助他人满足需要的时候,个体价值和意义就已经产生和体现了。人生意义的实现即是一种个体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对“他者”的协助、付出与给予。人类的需要就是一种价值诉求,是由个体“心灵”产生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教育在满足人生价值需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实现个体需要来达成。还可以通过将个体需要与“他者”需要相联系,让个体体验关系中的价值,这样人生价值和意义感才能够真正有说服力。当人感受到需要的满足和被需要的迫切时,情感上就会产生一种惬意、愉快、幸福的感受。因此,人生价值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赋予,而是来自于自身对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一定要同落到人自身去思考才有意义。

教育是培育人生观的重要土壤,因为教育能使人类在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爱护自己、理解自己、欣赏自己。教育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和谐、团结的世界,在物质和精神联系不断加强的前提下,满足个体归属感与社会归属感之间的统一。让“我”与“你”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共存的良好关系。人生观的确立不但是为了满足个体对意义的追求和感受,同时也是为了达成人类共有的伦理标准,协调人类的共同命运。

上一篇:沃野田畴绘蓝图 下一篇:解读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二合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