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义勇为的民法定性

时间:2022-10-17 09:12:13

论见义勇为的民法定性

摘要:在民法中,见义勇为行为一般是与无因管理相联系的,但是,因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使之具有特殊性。本文将辨析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关系,寻找其行为的独立性,并分析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寻找现行立法中相关法律的不足,针对其不足提出几点立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见义勇为 无因管理 法律关系 立法建议

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概念及特征

见义勇为在我国最早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可以看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自古以来就是为人们所褒奖的,是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见义勇为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上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理论上也未对其做过多研究。但是,在一些已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中是这样来界定见义勇为的,见义勇为是指“公民非因法定职责或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没有法定义务或职责的自然人。有法定义务或职责的自然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职责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在为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二、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造成损失(损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仅为他人),主动管理他人事物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通说认为,见义勇为在民法中应被定性为无因管理之债。对比这两种行为,从概念和构成要件上看,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无因管理在外延上较见义勇为要广。但是见义勇为是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行为,见义勇为者通常处于一种比较危险的境地,所以见义勇为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因管理行为。

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行为存在诸多差异:首先,见义勇为的主体限定为自然人,而无因管理则适用民法一般主体。其次,实施见义勇为前提条件是现实中有侵害正在发生,行为人对于假想的或现实中没有发生的侵害,不可以实施防止或制止行为;而实施无因管理行为,其前提是他人权益处于危险境地,行为人不对其进行管理,会有权益受损害或灭失。再次,见义勇为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主体一般有三个,包括见义勇为人、受益人和侵害人;而在无因管理法律关系中,则仅有管理人和受益人。

但两者相比较更多的是相似之处:第一,行为人都是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人;第二,民法都赋予二者以阻却违法性的效力,并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使其成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第三,都是为他人利益的行为;第四,都因为该行为而是自己受损害;第五,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行为都是事实行为,不以当事人效果意思为必要,故行为人无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法律并未对见义勇为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故在见义勇为人与受益者间适用无因管理是合理可行的。

三、见义勇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见义勇为行为近期的法律关系主体一般有三个,包括包括见义勇为人、受益人和侵害人。而在有的见义勇为中,并不存在侵害人,此时,则只有见义勇为人与受益人。

(一)见义勇为人与侵害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8条,第129条的相关规定,因行使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的,只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见义勇为是在没有法定职责或义务的情况下,干预他人事物的行为,该行为很可能造成第三人的损害,而法律对这种正义的行为是持鼓励态度的,因此,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造成第三人损害后果的,可以适当适用这两个法条,来保护见义勇为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09条的规定,见义勇为人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时,很可能遭受侵害人的伤害,依据该法条,则见义勇为人可以主张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法条也是对见义勇为人权益的一种保护。

(二)见义勇为人与受益人

根据之前对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论述,我们认为见义勇为人与受益人之间存在无因管理关系。这个正当的无因管理关系产生以下后果。第一,阻却违法性。这是对民法着眼于社会生活的连带关系,鼓励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崇高道德而做的合理推断。第二,受益人应对见义勇为人承担补偿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93条相关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所以,要求受益人承担一定补偿责任,确有法律上之规定。一方面,这样的规定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弘扬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受益人对见义勇为人进行补偿也能减轻社会保障压力。总之,这是为了更好保护见义勇为人的权益,鼓励这种正义行为。

四、见义勇为的立法完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8条、第129条的相关规定,行为人因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的,可以不负赔偿责任或者只适当进行赔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见义勇为人的民事责任。但是,这仅仅是从减轻责任上来说,实施见义勇为行为一般需要见义勇为人冒一定风险,所以见义勇为人很可能因实施该行为而遭受物质上或者人身上的损害,那么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呢?

根据《民法通则》第109条、第142条的相关规定,这两条规定了侵害人的赔偿责任和受益人的适当补偿义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见义勇为人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两条规定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如果侵害人有能力赔偿见义勇为人,受益人应否再对其进行补偿?第二,如果有侵害人,但是无法找到侵害人,而法律有规定,在没有侵害人或者侵害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才能向受益人主张补偿,那么受益人应否现行对其进行补偿?第三,如果所谓的“受益人”并未因见义勇为人的行为受益,反而因其受害,那么该如何责令“受益人”根据其受益情况来适当补偿?第四,如果侵害人和受益人的补偿都无法弥补见义勇为人的损失,那该如何体现法律对见义勇为人权益的保护?

我国现行立法虽未对见义勇为做直接的规定,但对其保护因一般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定,故从表面看此类规范较为全面,但前文已述这些规范在保护见义勇为方面的弊端,其造成的结果就是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救助。全国对见义勇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更使许多见义勇为者无法得到救济。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立法建议:

(1)将民法上的无因管理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无因管理,一种是特殊的无因管理,即见义勇为行为。这样分类的好处就是对见义勇为能特殊对待,进行特殊保护,而且也有利于避免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依此法分类,《民法通则》第 93 条及其适用意见第 132 条应属一般的无因管理。而对于《民法通则》第 109 条及其适用意见第 142 条、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就应归于特殊的无因管理之下了。

(2)对特殊的无因管理(即见义勇为)拿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构成在法律中加以体现。这样可以避免地方立法对此认识的不同意局面。

(3)补缺关于对见义勇为民法救济上的不足之处,分清各类情况,采取不同对策。例如《民法通则》第 93 条考虑的是有侵害人的情况,而《民通意见》第 142 条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考虑的是无侵权人或者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无力赔偿的情况,那么还有另外一些见义勇为的行为的其他救济问题也应再列情况予以说明。

(4)修改现行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明确赔偿义务人的范围、赔偿顺序、赔偿程度等问题。比如《民法通则》第 109 条之规定忽视了受益人的责任,只将受益人的责任规定为“可以适当补偿”,此处的补偿应该为受益人的义务,但为何前又加“可以”,是义务难道还容许受益人选择吗?另外,行为人与受益人之间已经形成了无因管理之债,那么受益人为此而支付一定的对价应为其责任,这不应叫“补偿”。这些地方现有不妥之处。另外,对于责任人的义务范围、顺序、程度现行法律的规定有一点“凌乱”,应在法律加以明确。

五、结语

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进入法制社会之后,这种劫富济贫的游侠精神却被束缚住了。见义勇为行为偶有发生,可相应的保障体系却没建立起来。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不仅寒了英雄心,也不利于人性之中善的光辉的发扬。希望尽快建立见义勇为的统一法规,调整这一普遍存在却不被重视的社会现象,解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还社会以正气。(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本文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

[2]郑显文.《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载《中外法学》,1999年

[3]王泽鉴.《债法原理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彭万枝.《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徐武生,何秋莲.《见义勇为立法与无因管理制度》,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6]刘红兵.《对见义勇为的民法解析》,中国法律信息网

[7]理查德·A·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M].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角度看上海染色馒头事件 下一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