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17 09:09:58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稻飞虱 特征 发生特点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88-02

一、发生特点

1.生活习性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上梅乡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喜阴湿,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上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湿(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2.稻飞虱的形态特征

2.1褐飞虱

2.1.1成虫

有长、短2种翅型。长翅型连翅体长3.8~4.8mm,短翅型体长3.5~4.0mm。体黄褐或褐色至深褐色,具油状光泽。头顶褐色,近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中胸背板褐色。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2.1.2卵

长约1mm,宽0.2mm。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紧密排成1列。卵粒香蕉形,较弯,卵帽顶端圆弧,稍露出产卵痕。

2.1.3若虫

分5龄。1龄体长1.1mm左右,体黄白或灰褐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白斑,无翅芽。2龄体长1.5 mm左右,体淡黄至灰褐色,腹背倒“凸”形斑不清晰,翅芽不明显。3龄体长2.0mm左右,黄褐至暗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山”字形蜡白斑,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不到后胸后缘。4龄体长2.4mm 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体长3.2mm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第三、四节。

2.2白背飞虱

2.2.1成虫

长翅型雄虫连翅体长3.6 ~4.0mm。体黑褐色,头顶黄白色,较狭长,前缘明显向前突出;额侧脊直。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的中域为黄白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有时翅端有褐色晕斑,翅斑黑褐色。颜面、胸部腹面、腹部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长4.0~4.5mm,体多淡黄褐色。

2.2.2卵

长约0.8mm,宽0.2mm。卵粒新月型,卵帽向端部渐细,在产卵痕中不外露或稍露出尖部。

2.2.3若虫

共5龄。体近橄榄形,头尾较尖,落水后后足向两侧平伸呈“一”字形。1龄体长1.1mm左右,灰白色,腹背有清晰的“丰”字形浅色斑纹。2龄体长1.3mm,淡灰褐色,胸背有不规则斑纹。3龄体长1.7mm左右,灰黑与乳白色相嵌,胸背有数对灰黑色不规则斑纹,翅芽明显。4龄体长2.2mm左右,前、后翅芽端部平齐达第二腹节后缘。5龄体长2.9mm左右,翅芽达第四腹节,前翅芽端部超过后翅芽。

2.3灰飞虱

2.3.1成虫

长翅型雄虫连翅体长3.5~3.8 mm。体黑褐色。头顶淡黄色,四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额侧脊略呈弧形。前胸背板为淡黄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脉与翅面同色,翅斑黑褐色。腹部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长4.0~4.2 mm;中胸背板中域淡黄色,两侧具暗褐色宽条纹;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黄褐色。

2.3.2卵

长约0.8 mm,宽约0.2 mm。卵粒茄形,卵帽顶部钝圆,在产卵痕中露出呈串珠状。

2.3.3若虫

多为5龄。长椭圆形,落水后后足向后斜伸呈“八”字形。1龄体长约1.0mm,乳白至淡黄色,无斑纹。2龄体长约1.2mm,灰黄至黄色,腹背两侧隐显斑纹,翅芽不明显。3龄体长约1.5mm,体灰黄至黄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浅色“八”字形斑纹,翅芽明显。4龄体长约2.0mm,前翅芽伸达后胸后缘。5龄体长约2.7mm,翅芽达第四腹节,前翅芽盖住后翅芽。

二、防控措施

防治稻飞虱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间用药防治,控制后期大发生。

1.防治指标

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查5丛水稻,调查稻飞虱数量,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期每丛水稻5只以上,孕穗期每丛水稻10只以上,齐穗期和齐穗期以后每丛水稻15只以上。

2.农业防治

2.1 冬季结合积肥 铲除田间、田埂等地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2.2 合理搭配水稻种植品种,同一品种,应集中连片种植,减少品种插花。减少单晚和迟熟早、晚稻的面积,减少过渡桥梁田。

2.3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可以减少稻飞虱的发生。

3.人工和生物防治

3.1结合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虫害,开展点灯灭虫和设置诱杀田。

3.2保护青蛙和寄生天敌,提倡集体放养群鸭,捕食害虫。

4.化学防治

4.1防治时期

早稻抽穗灌浆期,是第3代稻飞虱猖獗发生期,特别是迟熟早稻和一季中、晚稻容易集中受害,造成塌圈伏倒,要重点进行防治。晚稻抽穗灌浆期是第5 ~ 6代稻飞虱的盛发期,容易暴发成灾,造成晚稻大面积减产,而且这1代的稻飞虱的抗药性强,天敌减少,在虫情严重时,须增加施药次数,确保晚稻丰收。

4.2 用药方法

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用药方法:每667m2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或80%蚍蚜酮10g,或30%噻嗪酮100ml,对水90kg喷雾。也可以每667m2用5%氟虫腈胶悬剂30~40ml对水90kg喷雾防治,或20%叶蝉散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4.3 注意事项 稻飞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应尽量将药液喷到基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级杂交稻,密闭的大田喷雾和撒毒土的效果都很差,应着重推广粗水喷雾和泼浇;飞虱已对扑虱灵、吡虫啉等产生了强抗药性的稻区,注意选用新的有效药剂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喷药时田内要有3~5cm的浅水。

参考文献

[1]潘志强. 三都县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J]. 农技服务. 2008(07).

[2]李大庆,杨再学,潘开忠,李大群.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8).

[3]潘月卓,桑海旭,王井士,王晓琦. 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及其种群田间消长规律[J]. 北方水稻. 2008(02).

上一篇:无筋豆在南方露地秋延后栽培中常遇到的问题及... 下一篇:棉花轻简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