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不良概念及话语分析

时间:2022-10-17 08:16:50

学业不良概念及话语分析

摘要:“学业不良”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但存在着较严重的概念混乱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业不良”同时对应了四个不同的西方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即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fficuhies,undera-chievement和low achievement。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及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应该把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即underachievement用新的话语“成绩缺憾”来表示,以区分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成绩缺憾”这一学术话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该问题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学业不良;成绩缺憾;学习失能;学术话语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39-04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是1983年由钟启泉等人引入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随后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诚如刘晓陵等人所指出的:如何认识和怎样改善学业不良是中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充满挑战和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该领域目前仍然处于概念混乱和理论不统一的局面。虽然学界对此作了不少回顾和反思,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做出更加清晰的科学厘定。事实上,从国内大量有关学业不良的文献中不难看出,“学业不良”对应了国际文献中的若干英文概念,其中最常见的是learning disabilities(学习失能),learning difficulties(学习困难)和low achieve-ment(成绩低下)。此外,钟启泉和沈烈敏也认为,与学业不良对应的英文概念是underachieve-ment。不同于其他几个概念,underachievement并没有直接相对的中文翻译。目前,有关undera-chievement的国内文献相对鲜见,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考证underachievement的词源和概念出发,从廓清话语的角度来解决目前“学业不良”概念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学业不良”概念的困惑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综合相关文献,它应该是一个舶来语。虽然不少文献都给出了学业不良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常有自相矛盾之处。如俞国良认为,被普遍接受的学业不良的定义是哈米尔主持的美国学业不良联合会(N CJLD)在1981年提出的:“学业不良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的是由不同的症状组成的一组功能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能力方面的获得和运用困难”。事实上,这里的学业不良所表达的意思是learning disabilities,也就是“学习失能”,这是美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奠基人科尔克(Kirk)在1963年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关于学业不良,还有所谓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之说。当前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学业不良的绝对性概念,即将学业不良界定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显然这个定义和上面的定义是不同的,因为它排除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困难和障碍,而是强调其成绩比可比群体低。所谓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学习成就与其智力潜力的差距,这其实就是欧美学界一般所说的un-derachievement。沈烈敏认为,智力与成绩差异的置信区标准值为9.94,大于此值者可诊断为相对性学业不良者。但这个标准也是值得商榷的。

而以徐芬为代表的特殊教育专家则指出,“学业不良学生”是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某种知识技能的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学习困难”。因此,目前“学业不良”同时表示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成绩低下,以及underachievement的意思,然而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学习困难”和“学习失能”是关于特殊教育的,更多是指学生学习功能性的障碍,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专用性。而“成绩低下”则是指学生没有功能障碍,但其成绩与同年级群体相比显著较低。undera-chievement则表示学习成就和智力潜力之间的明显差距。后两者主要针对一般学生群体。显然将这4个概念用“学业不良”来表达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是造成“学业不良”概念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钟启泉和沈烈张应将underachievement译为“学业不良”,沈烈敏还特别指出,我国对学业不良者的限定是否更适宜采用underachiever,而不宜用学习失能,然而遗憾的是,有关讨论并没有在国内学界进行下去,我国对“学业不良”的学术探讨还是集中于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或智力功能正常学生的成绩低下(即所谓“差生”)问题,而缺少对undera-chievement系统准确的介绍和对相关国际文献的研究。

二、Underachievement:相对性涵义的学业不良

Underachievement是欧美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un-derachieve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1951年。它由词缀under-和achievement(成绩;成就)两部分组成,这里under并不是low(低)的意思,它作为前缀应理解为not enough(不够),因此underachievement并非low achievement(“低成就”或“低学力”),而是“成绩或成就不够,不充分”。权威英语字典将un-derachievement定义为:“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尤其在学术方面。”这一定义表明,underachievement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是基于“预期”和“潜力”而言的。同时,由于undera-chievement一般用来指代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因此该问题并不只局限于低成绩人群,而是可以出现在各种成绩水平的学习群体当中。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underachievement涉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测试学和学校效能等内容,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在西方相关的研究文献颇丰。国际学界普遍认为,不同于“成绩低下”,underachievement是一种低于预测或期待结果的成绩,“没有实现的学习潜力”(unfulfilled academ-ic potential)被看成是该理念的核心。但是这种预测或期待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以及预期和实际结果相差多少才算是underachievement即判断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才是讨论的焦点所在。

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来界定underachieve-ment。一是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将具有underachieve-ment的人看成是那些认知能力测试的结果要明显高于其学业成绩的个体,比如,美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智力超常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二是从社会学视角,将其看成是那些学业成绩低于某一个选定参考组的学生群,比如英国教育界一直高度重视男生(特别是白人男生),以及美国教育界所关注的黑人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问题。美国学者瑞斯(Reis)和麦克治(McCoach)对underachievement所做的定义被北美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广泛接受:“underachieve-ment是指某一学生的预期成绩(基于其智力认知水平)和实际成绩(考试成绩或者老师评估成绩)之间所存在的严重差异。”这一定义可以用来识别各种学业水平的underachievement,不仅包括成绩低,也包括成绩中等甚至较高的学生。因此,underachievement可以理解为国内学界所讲的相对含义的学术不良,也就是学生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距。

Underachievement之所以成为西方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因为它会直接对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在其学业成绩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可能会影响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轨迹。而此类情况的大量出现对整个国家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会造成一个“underachieving”国家和“underachieving”社会,也就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出来。因此,欧美政府高度重视underachievement问题,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

综上,underachievement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在英美学界是重要的独立学术话语和概念,而且它并不专门涉及特殊教育,也不能与“学习失能”或“学习困难”互换使用。相比较而言,国内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加重视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对underachievement所表示的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多关注的是“成绩不好”的“差生”,而对“成绩不理想”的一般学生则重视不够。要改善这种情况,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用独立的学术话语来命名这些“相对学业不良者”(undera-chievers),以便更有力地开展相关讨论和研究。

三、用“成绩缺憾”表达相对涵义的“学业不良”

不同于“学习困难”或“学习失能”,在中文语汇里很难找到对“underachievement”直接贴切的翻译,故将其表述为“相对性的学业不良”。钟启泉认为,underachiever指学习成绩未能达到与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生总称,而他又将这批学生称为“差生”,但是这两者的含义显然不能等同,即前者未必是所谓的“差生”。2006年,跨文化研究学者周黎明提出,中国新一代青少年逐渐开始接受巴特·辛普森(著名美国卡通人物,非常聪明调皮,但不爱学习)这样的underachiever,并越来越多地将其作为榜样去模仿。他认为,中国学生在童年经历的考试不断,并常被要求去崇拜那些多数并非其年龄段的成功典型,这可能是会起反作用的——不少青少年认为人们高估了靠刻苦来获得成绩突破(overachieve-ment,即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的这种传统成功模式,相反他们可能会把“英雄”看成是那些有意选择underachievement的人。确实,学生的学习潜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其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或“学业不良”学生。同时,这种相对性的学业不良也日益得到众多老师、家长、教育家和社会的重视,人们通常用诸如“这个学生挺聪明,但是成绩不理想”,或者“这个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的话语来描述该问题。虽然“相对性的学业不良”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该含义,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独立性,表达也并不是很清晰,在国内多限于学术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讨论,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将其作为一个普遍问题。这不利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学一线人员对该问题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因此,对underachievement这一现象做深入探讨和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更贴切的独立中文概念和话语来表达它。根据海外相关研究经验及多年中英文学术话语的体验,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学业不良”的表达——“成绩缺憾”。“成绩缺憾”清楚地传达出了underachieve-ment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者未能取得其应取得的成绩”。“缺憾”一词本身就不同于“不良”,而强调“不足”,更能体现出underachievement所表达的一种遗憾的意味,同时也比“不良”更具有“希望学习主体能弥补缺憾”的意蕴。

笔者与西安市区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初二和高二共13名中青年教师按年级进行了相关座谈,结果发现老师们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并不了解。其中只有3位老师表示似乎听说过“学业不良”这个概念,并认为就是“学业不好”的意思。这3位老师中有一位还觉得该表达有“不务正业”的含义,另一位则感觉“学业不良”好像应该比“学习成绩差”还要好一些,但即使是这些老师也没有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过“学业不良”这一话语。此外,没有老师听说过“相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提法。在座谈中,笔者还调查了教师们对用“成绩缺憾”来表达相对性“学业不良”的意见,13名教师均认可“成绩缺憾”这一提法,认为它更偏向中性涵义,而且也能清楚地表达“学生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所预计的水平要低”这一意蕴,使用起来也较为自然。不过,他们也提出underachievement在不同语境下也可以有不同的中文表达。在面对学生时,可能更适合使用“成绩不理想”或“明显低于预期的成绩”,这样对学生会有更多的正面心理暗示;在制定教育政策,教师之间交流和进行教育研究时,显然“成绩缺憾”可以作为“成绩不理想”的正式提法和学术话语使用。

四、厘清“学业不良”概念的意义

用“成绩缺憾”替代相对性的学业不良来表达underachievement,有利于廓清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也就是说,“学业不良”指无明显认知缺陷的学习主体与所在群体相比成绩低下,与其相反的是学业优良;而“成绩缺憾”则是“成绩不理想”,强调的是学习主体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较大差距。“学业不良”学生的成绩处于所在群体的低下位置,因此也称为“后进生”。“成绩缺憾”的学生则未必成绩落后,虽然有一部分严重“成绩缺憾”的学生同时也是“学业不良”学生。此外,“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和“学习失能”等不能等同于“学业不良”或“成绩缺憾”,而是造成学业不良以及成绩缺憾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可能因素,并多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这样,“学业不良”就不再是一个内容过于庞杂的话语和概念,而是被清楚地界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对于我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对其及相关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在学校系统中,学业是一个含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概念,并提出了广义的“学业不良”概念,即学业不良学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无生理缺陷、智力正常,在认知、情感态度、品德、行为等方面各占一定比例的标准化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远远低于班级的其他同辈群体,并且同时其自身的优势潜能又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的学生”。这个定义固然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对于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定本来已经具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加入其他指标的“标准化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这个综合评价的标准把那些所谓“高分低能”的学生归于“学业不良”群体恐怕也并非妥当,毕竟学业首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业不良”和“成绩缺憾”的概念和话语还是应该界定在学生的科目学习上,但是必须看到,其会随着课程和教育的改革深化发生改变。在目前中小学多元化教育的情势下,学科教学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然而不可否认,它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核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研究者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路径。最后,我们在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增加对中等甚至成绩较好的成绩缺憾者在研究上的关照和教学中的干预,而如何诊断这一特殊群体并对之进行有效帮助,也为学界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上一篇:论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宗趣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