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17 08:08:36

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 要】今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也是非遗保护工作从推进阶段向突破阶段转型的关键年头,承前启后。作为基层非遗保护的一名工作者,站在新的起点、新的时期,应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去破解、去突破、去解决、去落实,比如:非遗的规划编制问题、数据库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展示场馆建设问题、后续保护问题、深度挖掘问题、运行机制问题、开发利用问题、机构编制问题、非遗生态问题、新农村非遗保护问题,以及乡镇站所、村两委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发挥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广大非遗工作者逐一认真地去分析、去思考。本文笔者就如何实现非遗保护工作转型升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今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也是非遗保护工作从推进阶段向突破阶段转型的关键年头,承前启后。笔者作为基层非遗保护的一名工作者,站在新的起点、新的时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去破解、去突破、去解决、去落实。比如:非遗的规划编制问题、数据库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展示场馆建设问题、后续保护问题、深度挖掘问题、运行机制问题、开发利用问题、机构编制问题、非遗生态问题、新农村非遗保护问题,以及乡镇站所、村两委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发挥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广大非遗工作者逐一认真地去分析、去思考。为此,笔者就如何实现非遗保护工作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着手做好规划编制

规划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依据,是保障非遗资源有序发展、科学传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根据国遗项目“八个一”要求,对国家级和省级名录分门别类地编制中长期保护规划。同时,要着手调研和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规划》以10年为期限,以“非遗法”、“省非遗保护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为重点,以保护、保存、传承、传播为主要任务,以政府主导、服务、保障为主要条件和手段,对非遗资源后续保护、深度挖掘、开发利用、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等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保证非遗资源能够依法保护、依法管理、依法利用,使其真正成为提升软实力、增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资源。

二、着手提升硬件设施

各地经济基础不尽相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也有所不同。而非遗展厅、非遗传习所、非教学基地等硬件设施,对发展和传承非遗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建成多层次的,能够代表各地形象的,能够促进各地项目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此外,各地要充分利用村级文化俱乐部、村级文化礼堂、村文化活动室等途径,积极开辟非遗场馆建设的新路子。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可以试行村级非遗传承展演展示馆建设,探索村级层面非遗保护的新措施、新方法和新模式。

三、着手培育人才队伍

非遗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队伍,二是非遗保护和管理队伍。各地党委、政府或文化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非遗中心、非遗馆的人员结构,落实对传承人保护、再传人培养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时,每年举办一期由全县各乡镇文化员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题培训会,从乡镇一级层面对非遗保护知识进行同步更新,以加强对乡镇一级非遗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在村一级层面,应该将重点加强对乡土文化人才等非遗保护队伍和非遗特色表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这批队伍在村级非遗保护工作的引领作用。

四、着手完善运行机制

完善运行机制首先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非遗主角意识。充分认识非遗在整个文化建设体量中所占的份量,要唱主角而不是只当配角、只搭台。二是树立非遗效益意识。非遗并不是只花钱不挣钱的门路,非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非遗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树立非遗特色意识。在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实力的竞争格局中,各地只有开发本地特色资源才能在文化竞争的大格局中站住脚根,才能真正体现“绿色发展”的深层次内涵。为此,笔者建议

备用这三种意识来提高领导层面的重视程度,用这三种意识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县、乡、村三级责任分工机制和运转协调机制,建立非遗中心年度目标考核机制,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量化考核机制,传承基地、教学基地工作模式创新机制,民间艺人传承激励机制,特色团队奖励机制,非遗名录保护进度督查机制,非遗产品扶持机制和非遗传播交流机制等,逐步形成有利于非遗保护及传承人生存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制度环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为推进非遗事业顺利转型升级,从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典籍与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模式对比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