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192例分析

时间:2022-10-17 07:22:17

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192例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2例肠闭锁患儿行闭锁近端远端部分切除;细线单层内翻吻合,早期石蜡油灌肠。结果:存活161例,死亡31例。结论:细线单层吻合有助于吻合口通畅,早期石蜡油灌肠有助于肠蠕动恢复。

关键词 先天性 肠闭锁 肠吻合 胃肠外营养

新生儿肠闭锁192例全部采用近远端单层间断端端吻合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存活率83.85%,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92例患儿中,男121例,女71例,其中早产儿48例;年龄从出生后6小时~10天,平均4.5±0.7天龄;体重1.3~3.4kg,平均2.6±0.4kg。第1胎56例,第2胎121例,第3胎15例;患儿母亲年龄:20岁以下15例,20~30岁97例,30~40岁80例。

临床表现:呕吐为首发症状,192例患儿均有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胆汁和胃内容物、或含有粪臭样物,于生后6~72小时出现,呈溢出或喷出。均有腹胀,152例有肠型和蠕动波,40例可见胃形和胃蠕动波。腹部叩诊均有鼓音和振水音。听诊180例有肠鸣音亢进、高调音、气过水声,12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92例出生后均无正常胎粪排出,而排出灰白色或青灰色黏液状物。腹部X线平片显示:12例有双泡征,23例有三泡征,其余157例均有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其中78例作钡剂灌肠检查显示:结肠细小,蠕动差。

病理分型:本组192例中幽门闭锁3例、十二指肠闭锁24例,空肠闭锁57例,回肠闭锁82例,结肠闭锁26例(升结肠闭锁5例、横结肠闭锁8例、降结肠闭锁7例、乙状结肠闭锁6例)。

按Martin分类:Ⅰ型为膜状闭锁85例;Ⅱ型为盲袋型:Ⅱa型为闭锁两端肠管有纤维索带连接51例,Ⅱb型为盲袋完全分离,肠系膜呈“V”型缺损26例;Ⅲ型为多发性闭锁18例;Ⅳ型为Apple-peel闭锁14例。

手术:本组19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49例,毕氏Ⅱ式胃-空肠吻合术11例,十二指肠侧侧吻合6例,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吻合5例,切除部分小肠,端端吻合121例。吻合采用3-0细丝线单层间断全层吻合,向远端肠管注入生理盐水20~40ml,使肠管充盈,既可观察远端肠管通畅情况,排除多发闭锁,又利于远端肠管术后恢复,然后把远端肠管系膜对侧作斜形切除,行端端吻合。

术后处理:胃肠减压、禁食3~10天。在禁食期间行周围静脉营养(TPN)支持。根据血液生化结果给与适量电解质。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石蜡油20ml灌肠,1次/日。3~10天后排便通畅,无腹胀,无呕吐即开始先喂水再母乳喂养,从10ml开始,渐增量,过渡至完全肠道喂养。

结 果

术后痊愈171例,死亡21例。出现并发症58例,包括吻合口漏7例,肠梗阻13例,切口裂开12例,重症肺炎15例,新生儿硬肿症11例。死亡原因;2例为切口裂开,5例死于吻合口漏,5例死于肺炎,3例死于硬肿症,2例死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DIC 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

讨 论

本组显示肠闭锁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37.55%)、空肠(29.7%)、十二指肠(18.75%)和结肠(13.5%),与文献报道一致[1~3]。闭锁类型以Ⅰ型最多(54.1%)。第二、三胎较第一胎的发病率高;孕母年龄增高,发病率亦增高。

结合以下几点可确诊:①最常见的症状为呕吐,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越早,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物。低位肠闭锁患儿可呕吐粪水样物,呕吐咖啡样物者往往为晚期患者。本组192例均以呕吐为首发症状。②羊水过多是胎早期诊断线索,本组有31例。③腹胀;闭锁位置越高,腹胀越不明显,也有部份低位肠闭锁患者因呕吐频繁,腹胀可不明显。如合并穿孔则可出现严重腹胀,本组4例。④虽然“不排胎粪”不能作为先天性肠闭锁的绝对诊断指标,但经温盐水灌肠后仍无胎粪排出者应首先考虑肠闭锁的可能;本组有23例低位肠闭锁患儿通过该检查提示,并经手术证实。

辅助检查:①腹部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以及确定闭锁部位的高低有重要价值,高位闭锁可见双气泡征或三气泡征,低位闭锁显示多个扩张的肠袢及阶梯状的液气平面,结直肠内无气体。②钡灌肠检查显示肠腔直径仅为5mm左右的细小结肠,即可确诊。本组23例曾经行钡灌肠显示细小结肠。③禁做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因可引起致死性的钡液吸入性肺炎。

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术后病死率高达30%~50%[1]。其主要死亡原因为吻合口梗阻和肠瘘。就诊晚死亡率高。

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保证吻合口通畅及良好愈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十二指肠肠闭锁一般行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结肠前胃空肠毕Ⅱ氏吻合术;对于空、回肠的Ⅰ型肠闭锁,均采用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该手术方法简便,而且术后吻合口通畅,对于空、回肠及结肠的Ⅱ、Ⅲ、Ⅳ型闭锁,由于近侧盲端肠管极度扩张,肠壁肥厚、水肿,常伴有局部蜂窝织炎或坏死,而远侧则极度萎缩细小,壁薄,吻合极为困难,近盲端段10~15cm范围内肠壁肌间神经元减少,远盲端段仅3cm范围内肠段有此病变,该段肠管蠕动功能极差[2],切除近盲端段15cm左右的极度扩张肥厚肠管和远盲端段3cm肠管,远侧端肠管的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肠管约1cm左右,用一个零细丝线行肠管单层间断内翻端端吻合术,边距及针距在1.0~1.5mm,吻合后的口径在0.5cm以上。本组有39例采用该方法治疗,存活34例。术中先用生理盐水注入闭锁远端肠管,使远端细小肠管逐渐扩张、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还能检查有无多发性闭锁。肠造瘘术并不可取,国内外同行均有此共识[3],因为肠闭锁部位绝大多数位于小肠,而新生儿行小肠造瘘,使消化液丢失过多,极易出现严重的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本组有3例因此抢救无效死亡。

影响本病预后的突出因素:①与患儿成熟度和出生体重有关;②与就诊和确诊时间有关;③与有无多发畸形及肠闭锁范围有关;④与手术操作及肠吻合方法有关;⑤与是否应用静脉高营养有关;⑥与术前、术后处理恰当与否有关。

参考文献

1 童尔昌,李海萍,主编.小儿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9.

2 尚海,王练英,李正.先天性肠闭锁肠壁肽能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19(6).

3 冯一,蔡威,汤庆娅,等.静脉营养在先天性肠闭锁治疗中的作用.上海医学,1999,4.

上一篇: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 下一篇: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