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各抒己见

时间:2022-10-17 06:55:59

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各抒己见

“走进”、“走出”孩子天地

■ 邓加荣

越到老年,越是陷进孩子天地。抬眼一望,不独是我,身边几个老友皆是如此。某老友是大医院外科主任,现在却把手术刀换成了孙子的削铅笔刀,紧张程度丝毫不比过去差。他退休后,不用上下班,每天却要按时准点地接送孙子。每天要早起,和老伴两人照应孙子起床、刷牙、洗脸、吃早点,然后陪着孩子乘地铁,穿过整个北京城,去上学。下午4点,又是如此,从城市东头到城西头,往返不下几十公里。回家后,一番琐琐碎碎,以孙子为中心忙活,直到孩子睡下为止。由过去围着工作转变成今天的围着孙子转。

遗憾的是,我虽然也像老友一样,每天围着孙子转,却怎么也走不进今天孩子的天地里。为什么呢?我反复思索才发现,今天的孩子生活圈子实在太狭窄,更要命的是多数孩子都生活在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圈子里。由于是独生子女,家中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围着转,犹如养宠物一样,事事顺应着他,事事都不用自己动手(除了做作业);再加上电视剧里不切实际的宣传引导,让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圈子越来越牢固。

我为孙儿们讲儿时念书时要帮家里做农活,甚至满怀感情地读《爱的教育》,他们听了总一片茫然。我讲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都是自己走十多里山路上学,他们都说是怪事。我讲我在儿童团的事情,一边上课一边站岗放哨,他们都笑说,那是啥年月的事情了。我越是想走进孩子天地,越是感到隔阂与距离,而这不只是年龄上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的。

是啊,时代不同了,孩子的天地里内容与从前是不一样了。但以“我”为中心的圈子对于孩子的成长确是不利的。因为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圈子的半径必然随之不断增大,划到圈子里的人与事也将越来越多。那个狭小的范围内人皆依他、事皆顺他的情况自然越来越少。这样,他以我为中心的圈子也就划不成了。他就会觉得事事不如愿,处处不能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性格懦弱者便会变得忧郁内缩,骄横者就会粗暴鲁莽,越格的事情难免时有发生。

如此一想,今日孩子的生活圈子缩小还是跟我们这些一天围绕着孙子转的老家伙有关系。谁让你事无巨细地把应该由他们自己做的事情都包揽下来呢?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破除自我的小圈子,尽早地接近人群,融入集体,调整好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不仅需要家庭的引导,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几天前,有一件事情就叫我喜不自胜。在公园里,一些孩子们拿着采访卡片,正在礼貌地做社会调查。

我希望老师们能多为孩子组织这样的活动,也希望我们这些老友们能够多放开一些,别把孩子封闭在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别把自己封闭在孩子的小圈子里。

重幼轻老与有偿养老

■ 维葭

日前,一则新闻牵动很多人的心。为了给孩子治病,数百名家长风餐露宿在北京儿童医院的门前。此事一方面反映医疗设施的缺乏、医疗费用的昂贵,另一方面却引起我的思考,成年人为了年迈的父母治病看病很难有如此举动。再看前不久的一个小调查,在街头对百名南京市民采访发现,只有三成市民为父母设立看病专用的“孝敬基金”,大多数人只为自己留有买房、养老、子女教育专项备用金。

为了给孩子看病,去最好的医院,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对父母养老却不怎么注意。这其实是“养老不足,爱子有余”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造成此情况因素很多:有的子女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工作事务繁忙,无暇或无能力或不愿尽心意照顾父母;有的子女要求老人担负起照管孙子和承担家务活的责任;有的子女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家庭中出现经济供养倒挂现象,由离退休父母向子女或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子女对自己的下一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出现“过度关注”的情况。这种“重幼轻老”的价值取向,造成代际关系的紧张和亲情的流失,也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日前上海市某街道采取新措施,失业子女与街道签署一份“居家养老协议书”,他们便具有子女兼助老服务员的双重身份,照顾自己的父母每月就可以领取街道发放的100-250元的助老服务费。此举推出,引起了诸多争议。通过政府发放居家养老补贴,可以帮助子女稍稍减轻压力,同时老人也能享受到比较好的居家养老服务,似乎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但是赡养自己父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能为此提供补贴?这又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当然,赡养老人确实是一件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子女,缺乏耐心和细心也不一定能长期胜任赡养父母的工作。如果享受了政府的养老补贴,养老服务就成为一个社会规范,而不能仅仅从道德方面考察和监督了,这也是“养老”观念的发展和进步。

节假日老年人不妨家务“罢工”

■ 冯恩昌

佳节来临,常常是很多老年人劳累生病的时期。如今,在老少同居的家庭中普遍存在“老少倒挂”现象,老人常常是“退而不休”,成为家中的保育员和炊事员。每天的家务活占去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使他们很难享受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到了节假日,也舍不得让休息的子女做家务,而是自己把家务全揽下来。

喜庆之日,不少老年人提前两三天就做准备,要东跑西颠地买东西,亲自筹办酒席,以求全家团聚欢欢乐乐。老年人做家务,往往已经养成习惯,看到家务活摆在面前,吃不下,睡不着,不干完不放心,很容易忽视适当的休息。

很多老年人还有共同的心理,在喜庆的日子,即使身上不舒服,见了儿女也要强作欢笑。有些儿女对老人的健康也不太清楚,因此一直认为老年人也很健康。所以,老年人一旦发病,就病势严重,甚至救治不过来。

儿女承欢膝下,本是一件乐事,可是老年人为子女操心过度,忙忙碌碌,负担过重就不值得了。所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也要对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有自知之明,自己干不了就让别人去干。儿女更要体谅老年人,考虑到老年人的压力,抽出一定时间去帮助老年人忙家务,保证老年人有一定的休息时间。而老年人也应该在节日期间,试一试“罢工”,让已经成年的儿女来做家务,也算是让儿女尽一片孝心。

应提倡“少老帮老老”

■ 潘石人

现在,我国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较少,可以提倡年轻(或曰低龄)的老人辛苦一点,照料高龄老人,就是说,以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这不失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尝试。

75岁的浙江大学教授施永源退休后本在杭州市区定居。因为96岁的老母亲执意要回乡下老家“叶落归根”,施永源主动承担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施永源说:“并不是请不起保姆,只是担心年轻的保姆不够细心,所以非亲自照顾母亲不可。”这件年轻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举动,受到了当地乡亲们的广泛好评:“浙大古稀老教授甘当‘山野孝子’,令人钦敬。”再说我家,我和老伴现已六旬,照料88岁的“老母亲”的情况,也应该算是年轻老人照料高龄老人。事实证明,从生活和精神上,年轻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不仅是应该做的,而且也是能够做的。

高龄老人是愿意和欢迎年轻老人照料的,他们情趣相通,思想大体一致,生活习惯差不多,照料起来比较方便。年轻老人对高龄老人的照料,既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又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与和谐。

当然,一些年轻的老人要克服“我都老了,需要人照顾了,还怎么照顾高龄老人”的思想。社会更应该鼓励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让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老人也走进高龄老人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

上一篇:在洛杉矶过万圣节 下一篇:九旬慈母的伟大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