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城镇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时间:2022-10-17 06:19:18

浅析小城镇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用水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水压的要求,成为城镇给水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加强给水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小城镇;给水工程;施工管理

据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69079万人,小城镇数量达到19476个。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供水安全及污染防治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水质水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污染物的排放更为集中,水质恶化。给水设施的建设水平成为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城镇给水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小城镇给水工程施工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给水工程建设分散,管理相对困难

在没有城镇用水资料和科学设计的情况下,盲目确定设计水量,导致规划设计不符合实际,供水难以满足城镇的实际用水需要或者施工困难,造成工程上的浪费。水厂设施不完善,供水可靠性差,甚至在用水高峰需要采取间断供水方式,工业企业则不得不自备供水系统。给水工程及水源选择的分散性使得给水工程的施工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难以进行统一的监管。

(二)给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存在缺陷

部分施工单位不按照规定执行建设程序,也不遵守相关规定制度,为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埋下隐患。有的工程施工存在再分包的情况,其在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上都较为薄弱,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擅自变更设计,使给水设施工作可靠性难以保证。

(三)施工前期准备不足

部分城镇在供水工程施工上一味追求“最快”、“最新”,有了新项目就急于开工建设。对供水系统的管线、管材选取、道路、拆迁、征地等方面缺乏清晰的规划,与配合建设的单位、当地政府、环卫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进行事先的沟通与协商,施工过程中问题频出。

(四)给水工程项目监督管理不足,责任不明确

在城镇地区的给水项目建设中,部分施工企业借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监理监督,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造成很大不便。部分监理人员并不具备给水工程施工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不能够严格要求,关键设施的施工建设缺乏有效监督,任由施工人员盲目施工,造成城镇地区供水可靠性低。

二、加强小城镇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地区给水工程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做好给水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统筹城镇用水建设

为了便于施工管理并提高供水质量,城镇地区的给水工程应当结合城镇总体的发展规划,远近期考虑,分步实施。

首先,水量预测是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给水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供水的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应当根据城镇性质和规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供水系统布局,结合现状的供水曲线和日用水变化分析确定。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的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宜采用1.2~1.6,日变化系数宜采用1.1~1.5;其次,是水源的选择,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对水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水源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各种资料,做好水资源的勘察和资料分析工作。并且为了保证给水系统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在水源选取时应当有规划的选取后备水源地或多建设几个水厂。

在选取水源时,要从城镇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要求出发,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要有足够的水量(2)保证良好的水质(3)考虑城镇殊部门用水对城镇水源的影响(4)以经济和技术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选取。关于小城镇的水源选取地下水还是地表水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当根据小城镇当地的情况来具体决定,对于地表水源水质不能达标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水质净化工序或设备,不可一味深挖地下水,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强化给水施工单位和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质量管理

提高城镇给水工程质量,首先要在施工单位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文化理念,把质量控制贯穿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其次,要在工作中提高施工人员对质量重要性及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认识,要求施工单位自觉接受质量管理。

由于一线施工人员一般为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质量意识不强,因此更应当加强对他们的质量意识教育指导工作,深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针对具体情况,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掌握正确、高质量的施工方法。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与效益相挂钩,规范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的市场行为,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对施工质量不好的企业在整个行业内进行通报,在工程招标过程中重视投标单位已建工程的质量情况,将“重质量、守信誉”的单位推荐出来,承担建设任务,并按照规范进行招标公开。

(三)加强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在施工开始前,应积极配合承建单位、当地政府、环卫以及有关管理部门工作,提前做好现场管线的调查和物探工作,为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创造条件,努力减少施工期间对周边地区的干扰与影响。在施工调查时,除了选派精干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领导班子外,还要配备包括测量、混凝土、管道安装、设备、电气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了解和熟悉施工环境和市政环境,与业主洽谈临时用电、道路、拆迁等当地政府配合的项目,同时开始准备当地的材料、设备询价采购等工作。

对于水厂建设,根据施工需要,应当在厂区设计道路位置修建4m长、路肩宽度各1m、道路结构为厚20cm的粘土碎石层,根据设计道路控制临时路的高程,以便作为设计道路的路基,配合业主修建一条厂区与现有公路相连接的施工道路。对于临时水池、洗料场、淋灰池、防洪沟以及搅拌站等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应当不小于10m;临时性的生活设施至建筑物外墙距离应大于15m,并做好排水设施,防止施工用水流入基坑(槽),需要大量浇水的材料应对放在距离基坑边缘10m以外。

(四)强化监理职能,落实质量责任制

要想真正提高给水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给水工程不论大小,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委派项目负责人对质量进行管理,对工程质量负责监督,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头上,杜绝职责不清、考核不严、工作不到位等情况发生。如果在工程验收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监理单位应加强监理人员的监管能力,依靠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引进专业人员对监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当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按照合同要求协调和规范施工中各单位的行为,达到提高给水工程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给水管网一旦投入使用必须保证长期不间断运行,小城镇给水工程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推动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给水工程施工质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龙腾锐.对我国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建设的思考[J].给水排水.2009,35(5).

[2]杨建.如何保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J].山西建筑.2009,(13).

[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景蕾,女,1985.3.19,籍贯:山东省招远市,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供水工程。

上一篇:新形势下地产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下一篇:木质饰面门工厂化制作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