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起源研究的重要成果

时间:2022-10-17 05:57:16

玉器起源研究的重要成果

探索中国玉器的起源,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玉器源流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更涉及到东亚文明的起源、交流、形成以及融合等重大学术问题。可喜的是,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突破性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先生呕心沥血两年多编著的《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日前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该书集中体现了中国玉器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汇集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赏价值、学术价值。

丁亥年春节前夕,邓聪、国祥先生从香港以最快速度将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著送到我手上。研读此书,除了设计新颖,印刷精美,装帧考究,体例独特,论述全面,中英双语等直观印象外,笔者还偶尔所感,草拟于此,就正于学界方家。

严谨的考古发掘是玉器研究的科学依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玉器研究已由传统器物学方法发展到现代考古学方法的新阶段。但也不可否认,一些考古玉器材料的科学性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或是缺乏明确的层位关系或与其它器物的组合关系,或是田野考古发掘清理本身比较粗糙,没有捕捉到并详细记录下瞬息万变的考古现象,或是仅进行局部发掘,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偏概全,凡此种种,或多或少影响到玉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影响到玉器研究的学术质量。

本课题研究,以兴隆洼、兴隆沟遗址出土玉器为重点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去探讨中国玉器的起源问题,无疑最具全面性、科学性与权威性,正如刘庆柱先生在序中所说:“兴隆洼遗址,作为兴隆洼文化最重要、最典型的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的。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考古中,兴隆洼遗址考古具有学术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是目前所知中国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真玉器。” 兴隆洼、兴隆沟遗址的主要发掘者,同时也是本书的主要作者刘国祥先生,在书中以优美的文笔叙述了兴隆洼、兴隆沟遗址玉器出土的情形。书中还首次公布了1994年10月1日兴隆洼遗址135号墓出土一对玉i的珍贵资料,玉i直径约6厘米,出土时位于人头骨两侧,由此完全可以确定距今8000年左右东亚地区远古先民以玉i作双耳饰的事实。可见,本书研究成果的取得,完全是建立在兴隆洼、兴隆沟遗址全面、系统、严谨的田野考古发掘基础上的。

典型材料分析是玉器起源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该书探索玉器起源问题,没有将中国出土的早期玉器全面叙述一番,而主要选择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遗址墓葬具有明确出土层位的玉器加以分析研究,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比较客观同时又较真实地反映了以聚落为单位的兴隆洼文化使用玉器的全面情况。这是使用典型材料分析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在玉器种类的选择上,以兴隆洼文化琢磨难度最大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玉i为重点进行研究,探讨玉i的琢磨方法、使用功能、扩散线路以及在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这是典型材料分析的第二个方面。

当然,在对典型材料进行重点分析的同时,作者也把研究的视野放在8000年前后的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用玉制度上,中、日、俄早期i饰在本书中并列刊载,显示东亚地区i饰可能是一元多体,在更高、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一步探讨兴隆洼文化玉器的意义和价值。

微痕观察是玉器起源研究的重要方法

微痕观察或称细部观察,是近年玉器工艺研究、鉴定研究时兴的一种手段。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多角度、多层次对兴隆洼文化玉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借用现代摄制、印刷技术,将观察成果全面记录下来,有规律地排列出来,为读者从视觉上认识玉器本质提供最佳途径。并以此为重要依据,探讨早期玉器的琢磨方法和独特技艺。邓聪先生根据对兴隆洼文化玉i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认为玉i生产至少包括原石采集及粗坯生产、毛坯研磨加工、中央穿孔及打磨抛光、内孔研磨及开i口等四道工序。同时他还认为,兴隆洼文化在玉石原料上已出现线切割的开片技术,在使用线切割技术的同时,在玉石器物上较多地使用片切割技术,一般应用于i口切割或将成器进行由大变小的分割。通过微痕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兴隆洼文化玉ii口的切割技术,明显可以分为线切割与片切割两种切割方法。兴隆洼文化玉器的穿孔,多用实心钻两面对钻经修磨而成,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已经使用管钻穿孔技术。玉器表面除抛光外,没有饰纹刻划等装饰,这些均反映出兴隆洼文化玉器作为中国早期玉器琢磨工艺上的原始性。

多学科综合是玉器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本书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探讨中国玉器的起源问题,主要内容由遗址及分析编、玉器及导读编、研究编三部分组成。遗址及分析编内容,包括兴隆洼与兴隆沟遗址发掘述要、兴隆洼文化聚落特征、居室葬俗、源流关系。玉器及导读编涉及的内容,包括玉亦神物――东亚玉文化起源;南北儋耳――大耳垂风俗;以柔克刚――玉器线切割来龙去脉;润物细无声――八千年玉i扩散之路;玉不琢不成器;贵玉贱珉――真玉文化的形成等。研究编收录了7篇由中外专家撰写的关于兴隆洼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起源、玉器琢磨工艺以及玉器与植物宇宙观等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文章。从这些内容上看,本书完全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邓聪先生认为本书编写过程做到5个方面的跨学科结合,即聚落考古与玉器研究、石器与玉器研究、古文献与玉器研究、民族学与玉器研究、世界考古学与玉器研究的结合。

因为学科间结合得好,一些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如玉i的使用问题。兴隆洼遗址墓葬内出土的成对玉i,位于人骨架的头部两侧,完全可以肯定作耳饰使用。但如何垂挂于耳,学者们做过多种尝试,但均没有民族学材料来得更有说服力。2004年冬季,邓聪先生和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在海南岛乐东进行民族学调查,所见黎族妇女仍然挂着鸡肠状的分叉耳垂,这是古代大耳垂之风的孑遗,为玉i的垂挂方法提供了启示。于是作者突发奇想,利用电脑技术,把一件赤峰出土的8000年前的玉i,模拟穿戴在21世纪海南岛乐东黎族妇女大耳垂上,跨越8000年的南北时空,结合得是如此完美,仿佛是为其专门琢磨生产的。

上一篇:赵孟\在湖州 下一篇:“鉴宝”是才智与良知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