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月令承应戏戏本

时间:2022-10-04 04:42:52

清宫的月令承应戏

清初,宫中设教坊司,管理内廷演戏机构。康熙年间,除教坊司演剧之外,又设立南府。乾隆皇帝首倡月令承应戏的编撰,所谓月令承应戏就是一年之内按节令顺序演出的剧目。月令承应戏在南府时期演出都是按照节令,道光七年改为升平署之后,元旦承应、重九承应、腊日承应不再演出,其他剧目则按例进行。自乾隆朝后,演戏不仅是娱乐活动,而且已成为朝廷典仪,为清代历朝所遵循,直至清朝灭亡。现就故宫博物院及其他公私图书馆所藏月令承应戏资料略加介绍。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又称元旦,也是宫廷中最大的节令。宫廷元旦承应戏剧目有《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祥曜三星》、《椒柏屠苏》、《五位迎年》、《放生古俗》等。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承应剧目有《早春朝贺,对雪题诗》、《春朝岁旦》、《春应风和》。

上元:又称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夕节、灯节。上元承应戏有《东皇布令,敛福赐民》、《紫姑占福》、《杭城元夜》、《才女出奇》、《玩灯走桥》、《摸钉步月》、《臣民欢共》、《五福降祖》、《村民学艺》、《三元赐福》、《诚献花灯》、《朝元偷谱》、《酒肆传名》、《河东狮吼》、《好梦成虚》、《延庆瞻礼》、《还金积德》、《金吾驰禁》、《上国观光》等。

燕九:农历正月十九日,是道长长春真人丘处机诞辰日,北阴圣母于此日考察世人功过。剧目有《圣母巡行,群仙赴会》、《齐赴白云》、《圣师显化》、《太平盛事》、《备言社会》、《洞宾下凡》、《道观佳话》、《群仙度世》、《太平民乐》、《丹井幻绩》、《白云道侣》、《寻仙寻梦》、《显异成真》、《庆乐长春》等。

花朝:民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日,是百花诞辰日。剧目有《千春燕喜,百花献寿》、《花台啸侣》、《百花献舞》、《花狮应节》、《司花怜艳》、《山中花事》、《香闺剪Z》、《宝殿承恩》、《士女游春》、《万花献寿》、《花朝蝶会》、《万花争艳》、《万载同春》等。

浴佛节:浴佛节,又名四月八、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宗教节日。剧目有《佛化金身》、《光开宝座》、《六祖讲经》、《长沙求子》、《鹿苑结缘》、《番王礼佛》、《佛诞因缘》、《诸天护法》等。

端阳:又名端午节、重五、端五、五月五、端节、莆节、天中节、诗人节。剧目有《奉敕除妖》、《祛邪应节》、《灵符济世》、《正则成仙渔家言乐》、《采药降魔》、《蒲剑闲邪》、《阐道除邪》、《混元盒》、《马祖称觞》、《东湖饶饮》、《仙镜呈江》、《洞仙荐卉》、《薰风雅奏》等。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演出剧目以连台本大戏为主,如《劝善金科》、《N平宝》、《昭代箫韶》、《十面》等。

七夕:农历七月七,称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剧目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七夕佳辰》、《双渡银河》、《银河鹊渡》、《绛节传辞》、《柳州乞巧》、《博望乘槎》、《开襟佳话》、《天孙送巧》、《双星佳会》、《仙社奇缘》、《星河幻彩》。

中元:又名七月十五、七月半、鬼节,举行盂兰盆会。剧目有《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三元显迹》、《仙坛奇遇》、《苔仙得道》、《琴心巧迨》、《金泉悟修》。

中秋:又名月节、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剧目有《丹桂飘香,霓裳献舞》、《天街踏月,憨儒拾桂》、《太平胜集》、《广寒法曲》、《会蟾宫》、《祥云捧月》、《天香庆节》、《金山醉月》、《仙坛奇遇》、《锁院良宵》等。

重阳:又名九月九、重九,民间有登高之俗。剧目有《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登高览胜》、《仙女降真》、《鹤林仙迹》、《江帆风送》。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大雪后十五天。剧目有《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邻女分光》、《野人献曝》、《亚岁迎祥》、《曦车表影》。

腊日:腊八,又名成道节。民间将十二月初八视为重要节日,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日成道。剧目有《仙翁放鹤,洛阳赠丹》、《孤山送腊,萧寺寻僧》、《香脂进御》、《纷趋蓝若》、《禾幽报赛》。道光之后改升平署就没有再搬演。

除夕:又称年三十。剧目有《N平除岁,彩炬祈年》、《金庭奏事,赐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如愿迎新》、《贾岛祭诗》、《善门集庆》、《宣扬文德》、《瞎子拜年》、《南山归妹》、《庆贺除岁》、《斯文雅调》、《花仙效灵》、《元微奇遇》、《财源广布》、《大地生春》、《八仙庆岁》、《大吉迎春》、《颁献椒花》、《爆竹遗风》、《除岁言欢》、《登门辞岁》、《五谷丰登》、《瑞应三星》、《图像恩荣》、《福寿迎年》、《馈岁淳风》、《赏灯张乐》、《童耄齐欢》、《预报春魁》、《吴老卖呆》、《绿野引年》、《傻子拜年》、《饶腊迎新》。

清宫月令戏的内容

乾隆年间,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戏剧空前繁荣,达到了满清入关后第一个鼎盛时期。乾隆皇帝授意词臣对宫中戏剧全面改造,编撰出符合宫廷需要的宫廷化皇家气派的剧目。关于编撰月令承应戏的情形,清宗室昭(1776―1829)的《啸亭杂录续录》卷一“大戏节戏”中记述:“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各节皆相时奏演。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时,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所说的张文敏即张照,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等,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乾隆七年(1742)迁刑部尚书,兼管宫廷乐部机构。是当时的著名戏曲作家、书画家。

清宫月令承应戏(或称节令承应戏)按照元旦、立春、上元、燕九、花朝、寒食、上巳、浴佛、端阳、赏荷、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颁朔、冬至、蜡月、赏雪、祀灶、除夕等节令颁演。民国二十五年(1936)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升平署月令承应戏》载:月令承应戏属承应戏之一。此种承应剧本,原分节令二十余种,每种有数出者,有十余出者,约有二百余册。现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存者:以节令计,十六种。以戏本计,四十七出(见朱家谩肚宕内廷演戏情况杂谈》)。另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月令承应》90卷。其他如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私人藏家也藏有《月令承应》戏本。

下面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月令承应戏的版本及内容。

月令应戏本大多为清张照所撰。无框栏行格。南府抄本。昆弋腔。

元旦承应戏《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内容是神仙给皇室拜年。该剧是皇宫中新春第一出戏,开场男女喜神、八方神、侍者各执旗上同唱《天下乐》:“第一韶光,遍人间喜气扬扬。怎着咱向地那方,谁个有身心定向,但东西朔南来邦,可也一般样,P旋天运转,环列皇居壮,合簇春杖,晴薰赤羽,圣主正当阳。”众神欢庆“喜从天降”,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立春承应剧目有《早春朝贺,对雪题诗》,内容是在立春日,唐代诗人张九龄朝贺回来与夫人赏雪、题诗。

上元承应戏《东皇布令,敛福赐民》,清不著撰人名氏,南府抄本。内容是东华帝君降祥散福。

燕九承应戏《圣母巡行,群仙赴会》,描写八仙蓝采和、韩湘子、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相遇,齐集皇城阜成门外白云观赴燕九盛会的场景。

花朝承应戏《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描写百花之王牡丹生日,杨玉环来朝贺,花童、催花使者给牡丹花神来庆贺。

浴佛承应戏《六祖讲经,长乡求子》,其内容都与佛教有关。描写善男信女到长沙寺拜圣母娘娘求子,圣母现出金身,应允了众人求子的请求。

朔望承应戏《劝善金科》十本,清张照撰,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该戏源自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剧。描写刘青提对神明不敬,残害生灵触犯天庭,被罚下地狱。其子前往西天,为母恳求佛祖超度其母。佛祖准其所求,将他改名为大目犍连。目连为救母百折不饶,最终感动神明母子重逢,升入天界。

中元承应戏《佛旨渡魔,魔王答佛》,内容是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看见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之事。

中秋承应戏《丹桂飘香,霓裳献舞》,内容是嫦娥等仙女霓裳歌舞,祝皇帝万寿无疆。

重阳承应戏《九华品菊,众美飞霞》,内容是南极九华仙人感“逢海宇升平”,命催花御史送来十八种。

冬至承应戏《太仆陈仪,金吾勘箭》,内容是宋仁宗赴南郊斋宫祭祀,太仆卿宋绶被宋仁宗任命为仪仗使,向百官传授典仪。

腊日承应戏《仙翁放鹤,洛阳赠丹》,内容是太和真人送丹、波访僧等。

除夕承应吸《升平除岁,彩炬祈年》,内容是民间农村过年的风俗,有“闹新春”、“闹锣鼓”等,并盛赞当今皇帝。

清宫月令承应戏本的特点

月令承应戏戏本以昆山、弋阳腔为主,每出戏本有七种本,即总本、单头本、曲谱、串头、排场、提纲。总本又分库本和安殿本。库本是排演用本,安殿本是恭楷写的,供帝后看戏时用。

清宫月令承应戏中,神仙鬼怪内容的戏占绝大部分。如元旦承应戏《喜朝五位》有男喜神、女喜神;上元承应《东皇布令》有仙童、东华帝君。少部分表现历史人物,如元旦承应戏《文氏家庆》,表现明代文征明一家共享天伦之乐,立春承应《早春朝贺,对雪题诗》讲述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故事。

月令承应戏选用很多吉祥曲牌,如《醉太平》、《端正好》等。有时还穿插一些歌舞,如中元承应戏《迓福迎祥》,在重阳承应戏《众美飞霞》中,有众花仙女翩翩起舞的场面。另外,布景非常铺张,服装砌末考究,登场人物众多。“如《敛民赐福》为极短之剧,而登场神仙有二十个左右;《金庭奏事》中登场的神仙则更多,计有真君、内侍十二、众玉女、五谷神五、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城隍、四渎神四、五岳神五、高C、南极老人、众天官、众值殿官将、左辅右弼、玉帝等等”(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总之,月令承应戏内容多是感谢皇恩,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空洞乏味缺少戏曲性,只是喜庆热闹而已。

上一篇:戴岱:嘉庆御瓷存世量少 下一篇:品赏顾绣《花卉翎毛走兽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