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畅想 第1期

时间:2022-10-17 04:25:39

出口同比增长再现低速,实际进口物量也由增转降。当前外贸发展仍然寒意逼人。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除“金融海啸”正面登陆的2008年外,中国历年1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总值都高于同年10月份。2012年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照例出现预期中的季节性回升,环比10月份增长6.3%,达到3391.3亿美元,但同比增速却差强人意,由上月的7.3%回落至1.5%。其中,当月出口1793.8亿美元,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9%,增速较上月回落8.7个百分点;进口1597.5亿美元,环比增长11.4%,同比基本持平,较上年同期1597.2亿美元的进口值无明显增长。

出口同比再次呈现低速增长,表明外贸发展仍然处在“冬季”。在海关进出口预警子系统重点监测的102种出口商品中,2012年11月出现“蓝灯”或“浅蓝灯”预警信号,即表明出口量处于“过少”或“偏少”区间的商品数量翻番,由上月的5种增加至10种,为2012年3月份以来最高值,占全部重点监测出口商品总数的9.8%。无论是圣诞、新年消费旺季的短期刺激,还是美日宽松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影响,发达国家“财政悬崖”等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治,发达经济复苏疲态仍难改观,依旧束缚着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手脚。2012年11月,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出口值同比全线跌入冰点之下,分别下降2.6%、18%和3.8%。其中,剔除价格影响因素,2012年8-10月份对美实际出口物量曾连续3个月恢复同比增长,但11月份形势却急转逆下,创下2011年3月以来单月实际出口物量同比最大降幅;对欧、日实际出口物量同比则已连续6个月深陷衰退泥淖,本月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1.4个和4.6个百分点。

尽管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一片哀鸿,但剔除价格影响因素,2012年11月中国实际出口物量还是实现2.7%的同比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拉动。当月中国对东盟、非洲和俄罗斯出口值同比分别增长19.3%、8.7%和5%。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例,2012年前11个月,快速增长的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中国该类产品出口的第3大市场。

如果说新兴经济体的表现还为出口留下许多畅想的空间,那么进口值增长的几近停滞则明显寒意逼人。一方面,外需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振导致加工贸易进口疲弱,同时叠加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又使本已萎缩的订单“蛋糕”被综合制造成本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蚕食。2012年前11个月中,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加工贸易实际进口物量同比出现下降的月份多达9个,其中11月当月降幅为0.7%。另一方面,消费、投资驱动的国内需求也马力不足。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体系中,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环比回升0.8个和0.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回升幅度低于新出口订单指数,显示国内需求回暖程度弱于外需。2012年8月份以来,中国一般贸易项下进口值已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下降态势。其中,前3个月进口值下降全部归因于进口平均价格的高位下挫,但在11月当月,不仅进口产品价格总水平继续同比下跌,剔除价格影响因素的实际进口物量也由增转降,降幅为1.6%,这是2009年4月份以来,除春节所在月份外,中国一般贸易项下进口实际物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2012年11月,主要用于消费的小轿车进口3.2万辆,同比减少24.8%;水果进口22.1万吨,同比减少4.7%。在当月海关进出口预警子系统重点监测的116种进口商品中,苯酚、钢铁棒材、未锻造的铝及铝材等9种主要工业原料出现进口量“过少”或“偏少”的预警信号。

岁末年初,2013年外贸形势给人更多畅想和期待。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过去多年注重经济增长数量目标的做法,将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议题,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新的消费增长点,随后惠及780多种商品的进口减税方案率先出炉。在科学发展思想引导下的内需风调雨顺并非遥不可及,外需市场也许在风吹雨打中也能闲庭信步。

上一篇:2013,移动世界的五大“锐器” 下一篇:济州岛亲子乐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