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宣扬市侩主义

时间:2022-10-17 04:20:53

教育不能宣扬市侩主义

在社会上,历来有人信奉市侩主义,将利己主义的哲学作为一种“深刻哲理”加以宣扬,这对社会风气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不能宣扬市侩主义。

面对现实,人有两种选择:一是适应,二是超越。教育应该具有超越精神,不能与现实同步,更不能屈从于现实。

要求教育超越现实就是要求教育具有追求理想的精神。理想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在追求理想与适应现实之间,教育应该选择前者。

现实中有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存在种种丑恶,例如贪污受贿、欺诈勒索等。顺从这些就叫适应社会,有时可能还会得到好处。反之,超越现实坚持理想就会处处碰壁。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困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心存顾虑,害怕自己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将来不能适应社会。这种顾虑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引领作用。例如很多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各种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下。在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中,唐骏公然宣称:“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我看过唐骏的文章,也看过唐骏的专访,对唐骏的坚持精神和乐观态度很是佩服的。得知他的造假行为后,他的正面形象在我心中轰然倒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他的成功到底靠什么呢?只有坚持乐观自信吗?很显然,只靠这些很难成功,不诚信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行为按另一种说法就是能够适应社会。

劝人适应社会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很多,例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儿子整天向父亲抱怨生活不公,当农民的父亲对儿子说:“不要整天抱怨生活欠了你什么,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可见它被很多人所喜欢,给了很多人启发。笔者对这位父亲的说法却不以为然。遇到损害自己利益的不公平事,连抱怨都不让抱怨,难道只能“发愤图强”,使自己成为有能力制造不公平的人,或者逆来顺受,以免更多不公平降到自己头上?这样一来,这种不公平现象何时能够消除?其实,这种抱怨不就是舆论监督吗?不提倡受害者奋起抗争,不提倡舆论监督,难道让不公平的现象自己消失?

我们教育学生坚持正义见义勇为还是教育学生见风使舵见利勇为呢?我想应该是前者。因为教师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是社会良知的坚守者。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社会道德,做正义的宣传者。教育者不应主动放弃这块阵地,否则就是渎职。

现在有些教师屈从于现实,对学生进行市侩主义教育,这是一种渎职行为。正是由于道德滑坡人心不古才需要教育发挥作用,为良好的行为鼓与呼。而且,正是由于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教育才有了发挥自己作用的广阔舞台。

教育是诗性的,它不能与现实平行,而应该具有超越现实的对理想的追求。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单位:山东省定陶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习题建模”在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设校园文化墙之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