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标意识,提升语文能力

时间:2022-10-17 03:40:46

强化课标意识,提升语文能力

摘要:2011年1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突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强化新课标意识,践行新课标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其基本方法是: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标意识;构建高效的课堂,注重语文实践;重视双基训练,落实课改目标;注重读写迁移,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实践 语文能力

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开始,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老师们认真研读了课标,坚持了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巨大进步,课堂上语文本体意识越来越浓,感悟式教学越来越受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课堂上热闹、花哨的非语文因素、泛语文因素太多,着实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浮躁――一些老师歪读《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偏差,机械践行,同时丢弃了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导致课堂只顾及热闹、花哨,而摒弃语文最本质的训练。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许多一线老师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不高。

2011年12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正式颁布。它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突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段表述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老师只有强化新课标意识,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大胆进行语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也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同时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提高语文能力,明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明白语文实践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基本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标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的彻底改革。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自应有其全新的内容。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与学习权力。为此,要倡导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的对话与交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完全是平等式、朋友式的,学生要能获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三权”,即学生的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既重视教师的启发、点拨,又突出学生的讨论、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味盲从与谨小慎微,多了独立钻研与质疑问难,少了思维被禁锢的烦恼,多了自由创造的喜悦。

这些认识,要求老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强化课标意识。老师如果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语文的课程标准有到位的认识,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明白学生课堂上该训练什么,掌握什么,他们定会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带动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基于此,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老师应注重学习、转变观念,充分深入地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明确扎实、朴实的教学方向,继承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的优良传统,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课堂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课堂充满教师智慧的引领,让教师充满智慧的引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拐杖,引领学生充分享受文章带来的乐趣。只有语文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强化课标意识,课堂上才能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精心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构建高效课堂,注重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可见,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要在自己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积累自己的阅读活动经验。可以说,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求学意识,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主阵地。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考虑到文章篇幅较长,如何长文短教,避免“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少有老师有让学生反复诵读长文的时间安排,但笔者在教第一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扫清字词障碍,读通全文,又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解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归纳出嘎羧的三个主要事件,再在班上交流。与传统的教学流程相比,这一教学设计以简驭繁,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大部分字词的学习障碍已能解决,难一点的几个事件在小组学习中交流,互相补充,听取同学的意见,整合集体的智慧汇成文章主线,使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晰易懂。集体交流时教师稍加点拨,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呵护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顺势总结:我们在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的实效性也得到了体现。

我们应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着力创设师生对话、讨论的情境,让师生彼此的发言交织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扎实的基础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三、重视双基训练,落实课改目标

所谓“语文实践”,就是指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相互交流的具体的现实的言语行为活动,其外在的、可感知的具体形态就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就要组织学生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进行训练,即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理念凸显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它不但没有否定“双基”的重要性,而且丰富了“双基”的内涵。只有扎实落实“双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一提起“双基”训练,有的人嗤之以鼻,甚至提否定的态度,但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形成,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只有扎扎实实地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才能逐步获得知识和能力,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

以“读”的训练为例,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进行朗读训练,但到六年毕业,许多学生仍做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上许多时间老师对课文内容太多的分析,以太碎太浅的提问来支撑教师的讲解,排斥了学生的读通课文和自主探究,更忽略了学生专门的朗读训练。殊不知,读是对课文最主要的理解,也是形成语感,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的最重要途径,更是为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深读探究所作的重要铺垫!

钟蕙老师在教学《花钟》时,精妙之处就在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读是语文的生命,钟老师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量大可能地用于读的训练,把时间留给“读”。初读掌握生字句子,再读整体感知,精读学习表达。特别是在精读部分,扣紧关键词,一目了然揭开了花钟的奥秘,又用关键词串成小诗,彰显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轮读小诗加深印象,引领学生走进花的美妙世界。钟老师用精湛的教学行为艺术告诉我们:向40分钟要质量,要读的质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双基”的训练,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中得到完善,否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注重读写迁移,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实践”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言语活动主体构建自身言语经验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提倡多读多写,因此小练笔应成为课堂的一个主力阵地。顾名思义,小练笔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的动手练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课文当中,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虽然篇幅小,但是形式活、“出炉”快,显而易见,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世界的活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片段,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再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仿写,学生的自身语言积累将是明显的。

在《匆匆》一文中,有许多文字清秀隽永,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它们形象生动,极富有感染力。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教学中,笔者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学习感悟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从中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及表达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日子还在什么时候来去匆匆呢?请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进行仿写。”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写排比句子。(学生仿写示例:“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快乐中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过去;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里过去。”“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过;游戏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日子来去匆匆的特点,而且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法,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文运用的能力。

小练笔还可安排在文本的留白处补一补;顺着文章的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续一续;加工信息编一编;学习所得记一记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练笔虽然小,但是写小练笔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也许他们的想法还不太成熟,但他们在思考。相信,只要学生在小练笔中积累的生活场景多了,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就会在实践中积累言语活动经验,不会再把写作当作应付的任务,而是情感的释放、生活的再现。语文老师只有致力于优化课堂小练笔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老师如果能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标意识;构建高效课堂,重视双基训练,落实课改目标;注重读写迁移,学生一定能从语文实践中不断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我们都期望,语文实践能成为学生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实践课能力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