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从 “不信”到 “信”

时间:2022-10-17 03:29:55

如何使学生从 “不信”到 “信”

一次区里开公开课,我是授课人,课题是《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原则》。课堂一切都按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我正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突然下面有一个学生红着脸举起手,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连忙请他站起来。他很怀疑地看着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我说:“可以。”他犹豫了一会,然后抬起头,很认真地说:“老师,您说的这些,我不太相信。因为我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最近一段时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这怎么能说明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呢?还有我家附近最近在闹拆迁,政府似乎进行了强拆,这和书本中的这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观点不是矛盾的吗?你让我怎么相信。”听到学生的发言,我当时脑子里出现了短暂空白,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这么长时间,他怎么能不相信我讲的内容呢?我记不清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我只是觉得这些学生太不懂事,让我很气愤。

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我所谓的生气也慢慢平息了。我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在公开课上给我提那样的问题,让我下不了台?我为什么无法回答?这里似乎有一个一直缠绕着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由“不信”变“信”。

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长篇累牍,高谈阔论,可课堂上却是一片寂静、鸦雀无声。究其原因,恐怕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事情有怀疑,不相信是主要原因。

下面我结合那堂公开课《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原则》,谈谈如何使学生由“不信”转变为“信”。

一、教师信,学生才能信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让学生信,首先教师要信。我们很难相信教师自己都不相信的理论,怎么可能让学生相信。那么老师怎么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而教师的思想也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政治学科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习,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要提高思想觉悟。其次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作为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对生活中有关政府的一些正面的、负面的资料都要做好搜集、分析、甄别。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自己对党的理论、政府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也才有可能使自己信。

二、有材料,学生会相信

在讲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时,我在备课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比如朱总理在任期间如何鞠躬尽瘁、操劳国事,温总理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是如何亲民、爱民的,我们的区政府在近几年是如何为改善百姓生活竭尽全力的。在占有这些大量第一手材料后,我深深地为政府所做的工作感动,体会到我们的政府是真正的便民利民的政府。带着这样的认识,在课堂上,我就有了底气。在课堂上我列举了大量事例,关于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翔实的材料,甚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辩证看,学生能深信

学生对政府宗旨、工作基本原则产生误解,既和他们的年龄、认知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们看问题的思维有关。高中生看问题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完美无缺的,要么是一无是处的。尤其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流动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信息高中生很难正确地去看待。在我讲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也要列举现实生活中政府工作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拆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客观存在。高中生看问题比较片面,他们往往只看到了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就用放大镜去不断放大,于是就有了我在公开课上遇到的那一幕。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去看待政府的工作,尽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我们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腐败、滥用权力的现象,但是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并没有回避,为了解决这些改革过程中的难题,政府连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四、重参与,学生必笃信

理越辩越明,教师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时,对材料提出一些碰撞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活动课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行为真正感受、体会课本知识。比如在本节课上课前,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有关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资料。学生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采用各种方式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用多种形式向班级同学展示。在这过程中,搜集材料的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师分配的任务,以翔实的材料论证了我们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同时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认知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大量亲身搜集到的资料影响、感染着学生。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浅见 下一篇:巧设情境有效互动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