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疆旅游商品

时间:2022-10-17 02:15:02

我眼中的新疆旅游商品

笔者来自内地,在疆已经营多年旅游商品,对新疆的旅游商品开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我多年经营民族文化工艺品的经验来说,我感到新疆并没有真正从新疆旅游商品角度来开发新疆的旅游。

丰富的旅游商品

狭义地讲,新疆的旅游商品(习惯是指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等)开发还不是很理想,传统的小马甲、小花帽、英吉沙小刀、香妃帽、小馕饼、挂毯、手鼓、乐器、皮具、马鞭子、羊头等工艺品,良莠不分,做工粗糙。即便是葡萄干、杏干等特产,包装也不是很精美雅致。这样,不仅降低了物品的美感和价值,也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虽然天山雪莲、薰衣草、玫瑰精油、奥斯曼生眉笔等保健美容物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主要还是停留在疆内市场上的孤芳自赏。人家有布达拉宫、云南有丽江古城、内蒙有塞上老街,新疆有什么?

目前新疆旅游市场上的许多纪念品、工艺品和民族饰品是从云南、、青海、内蒙等地“客串”过来的,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好在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游客也就见怪不怪了。就拿那些藏族的牛骨饰品、纳西族的东巴皮画、蒙古族的酒壶、水囊来说,由于缺乏新疆地域文化的原始创意,加上商品经营户们的目光短浅和文化缺失,日常经营中笑话频出,人云亦云,牵强附会。坦率点说,我们旅游市场上经营户们的服务水平需要普遍提高,购物环境的气氛也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情绪和心态。

以我多年经营民族文化工艺品的观察发现,藏族,纳西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工艺品、纪念品之所以能够覆盖到全国众多的旅游市场,首先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旅游文化影响力的作用。可是,新疆除了哈密瓜和葡萄干等土特产以外,新疆本土的旅游纪念品的确没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因为新疆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铺天盖地的程度。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民间口碑相传,政府部门的宣传策划,旅游企业的大力推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几年,具有新疆民俗的影视文化传播有些沉默寡言的迹象。新疆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远远没有为大众所接受,也就难以传播开去。无论是怎样的旅游线路、文化景观,还是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都要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才行。疆内民众的自游自乐是非常有限的。

从广义上讲,新疆的人文景观、草原风光、冰雪风情、绿洲文化、丝绸之路遗迹、民俗文化等也是旅游商品。新疆的旅游季节性极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外地游客组团进疆的时间实际上只有六七八3个月的百日游。因此,在新疆旅游界有着“一季养三季”的说法。只有少数的长线游客能够游遍南疆的喀什老城和北疆的喀纳斯风光。如果说喀什代表了新疆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话,喀纳斯地区则以自然、原始的山野风光引人入胜。禾木村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正是这些小木屋成为当地图瓦人的生活标志,召唤着很多前来游览觅胜的游客。喀纳斯的魅力在于它近乎唯美的清纯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然而还是有很多游客不了解这些。

游客在新疆的旅游活动当中,虽然可以欣赏到高空王子阿迪力等人的达瓦孜表演,一些维吾尔族传统宴会厅里的麦西来甫、木卡姆,以及刀郎歌舞表演称得上是一个民俗文化亮点。可是,在许多旅游景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还是不够,常常是有景无文,有物无文。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昆明的民族村,桂林的民俗大观园的经营模式。完全可以将新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汇聚起来,合理布局,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家互动起来,乐在其中,自然会增添不少旅游趣味。离开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现的自然景观没有灵魂和生命力,而且脱不了旅游风景同质化的痕迹。这是大一点的新疆西部旅游关怀意识。

新疆的草原风光、冰雪风情、绿洲文化、丝绸之路遗迹、民俗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等旅游商品,首先得让游客了解喜欢,然后他们才能接受和传播。

还需完善的旅游商品

在民俗建筑方面,乌鲁木齐没有太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二道桥、大巴扎的出现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救助,它们丢失了历史的气韵和沧桑感。大巴扎只是以建筑景观吸引一些外地游客,一眼就可以看完看透了。二道桥无桥,龙泉街无泉。只剩下现代化的商业商场了。倒是山西巷的新疆民街无论在建筑风格、文化布局,民俗微缩景观等方面都是很不错的。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旅游商品并不完美。因为,文化积淀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你盖一座楼房,弄几个摆设作为标志物就可以了。当你置身西安的书院门、拉萨的八角街、漓江的四方街、呼和浩特的塞上老街等古城旧地时,那种厚重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使人流连往返。那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由自在的走在贯通古今的街巷,游客丝毫没有购物商场的压抑感。

“快乐就是购买力。”铜锣弯掌门人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游客触景生情时,自然会产生购物欲望的,用不着你导游连哄带说,当地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商户们也不必去生拉硬扯。在新疆天池,就曾经发生过多次“宰客”事件,关于这一点,有人曾经在《新疆都市报》的观点版面写过一篇《榔头与旅游》的文章作出评论。在首府二道桥、大巴扎等旅游购物场所,吓唬顾客,争抢客户、刁难客户的现象也有发生。以至于客户们带着沉甸甸的心情走了,心也凉了,也就此拜拜了。许多内地人原本就不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心理上就存在着一种敬畏感。你再高声大气地嚷嚷着,无异于强卖强买了。类似的伤害次数多了,来的人肯定就减少了。这些许多地方都是我们旅游商品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渐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新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存在着诸如缺乏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以及品种少、包装差和不便运输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具体的旅游纪念品等产品特征、文化内涵、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的赵直、黄力平等人从新疆旅游纪念品的角色定位及设计策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他们认为,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文化载体,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它的销售传递可以扩大旅游地域的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广告和宣传的作用。我区虽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浓厚,但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比较滞后。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伊帕尔汗”、“巴依部落”、“古再丽”、“龟兹情”、“阿拉木汗”等品牌的薰衣草精油、金碟、屏风、钥匙扣、书签、摆件和牛角梳等的出现,对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市场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新疆的旅游商品应该有一种“轻骑兵式”的突破感,突出重围。所谓“轻骑兵式”的旅游商品,就是让我们要有代表性、经典性、叫得响牌子的旅游名胜、携带着新疆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大踏步地走出新疆去,让它们成为新疆旅游文化的信使,成为一张传递给四面八方潜在游客的“名片”和磁铁,吸引着众多的客人来到新疆旅游、做客。

上一篇:心理疾患,防于未然 下一篇:大学生消费账单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