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17 01:54:09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调控内容策略

教师应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图,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准确把握各模块的深度和广度;应积极体会各部分蕴含的教学理念,认真推敲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精心调控教学内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真正达到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人教版化学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根据课程标准,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教材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要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策略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的主要功能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设置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设置问题时要有思考性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有时教师常把一个完整的问题表述分解成多个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等小问题,不停地追问学生。课堂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没有丝毫思维深度。因此,课堂提的问题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其次,问题要难易适当。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并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刻理解有关知识。

三、整合资源策略

课程资源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

首先,要善于挖掘生成性资源挖掘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生成能力;善待和包容学生的错误,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探究、讨论的素材,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反思能力;善于抓住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在得到全新的视听感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再次,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些实验不一定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突出方法、技能,还是观察现象和反应的本质。有些实验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因此,实验教学教师不能完全包办,也不能每个实验都放手让学生操作,而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

四、评价教学策略

化学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是为了鉴定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注重激励性与评价的多元化。

激励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及时鼓励和肯定,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例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害羞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应给予希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多元,包括目标多元和评价主体多元等。一方面,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等也应作为评价的依据,即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评价的主体也应由过去单一教师评价扩大至学生自己、同学之间、家长以及与学生探究活动有关联的相关评价主体,形成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市明德中学)

上一篇:对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