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17 01:46:47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纵观近几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概况,不仅生源数量普遍萎缩,而且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不少用人单位抱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太差,不会组装电脑、安装系统、检测问题,甚至不会公文排版,使用打印机和复印机,更别说处理家用宽带网故障,搭建小型局域网。

1.教学模式陈旧,学习方法单一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专业课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开展技能训练,在授课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就采用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效果不佳,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将受到严重挫伤。

2.优秀教材缺乏,课程考核手段欠缺

市场上计算机方面的教材、书籍很多,但找到一本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教材却很难。好多学校经常提到“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但很难落实到行动上。目前,只有《计算机应用基础》《VF数据库设计》《VB程序设计》等科目有比较规范的考核方法,其他科目的考核多为任课教师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沉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其创造力。

3.教学场所局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大多学校的教学场所主要是教室、机房或实验室,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达到“零距离就业”。

4.教学设备落后,专业师资水平有限

学校教材更新较慢,专业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更无法适应现代专业教学的需要,有些学校的部分设备甚至是企业、网吧的淘汰品。另外,老师深入企业、生产线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就业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主张“大事化小”,它以行动为导向,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师授课时把整个教学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学生力所能及的小方案,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寻找方法、完成项目、成果展示和结果评价成为习惯。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2003”的内容时,我们结合本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将整个大项目分为几个小项目:初识Word2003;制作和编辑文档;美化文档页面;插入表格和艺术字;图文表混合排版;应用文的编排和制作;文件的打印和复印;文件的印刷和装订等,每个项目又可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将问题分化到学生可掌控的范围内。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学生提升就业水平的有效手段。

2.精选授课内容,改造和研发校本教材

首先,要快速熟悉和掌握教材,翻阅大量的书籍和专业资料,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走进班级,找学生代表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技能水平;之后联系相关用人单位,分析社会对该部分知识的需求状况;最后,结合学校所提供的实验实习条件,对所配发的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和改造,有条件的话,重新开发学校专用的校本教材。

(1)集体备课

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确定专业课内容的合理布局与项目设计,分工研发和编写不同的教学项目。

(2)市场调研

让老师进入相关行业考察学习,反馈最新岗位需求信息,更新内容力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3)查缺补漏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量做到多触角、跨学科,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在开发影视制作方面的教材时,结合当地婚庆公司、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参考实际的实用案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先做后学”,重视实践操作技能

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论,其涵义就是:“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技能水平低,而且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学更应结合实际采用“先做后学”的教学法。

例如,在讲《计算机网络》中的“搭建小型局域网”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任务“为学校机电专业部组建一个局域网,并安装网络打印机”。授课时教师先描述和展示任务要求及完成的效果,并对任务要点进行提示和引领,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尝试,完成对“组网”任务的学习和制作,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做”和“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教学实践表明,“先做后学”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扩充教学阵地,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传统教学中,课堂的主阵地是教室或实验室,这样就束缚了我们的教学,只能采用“理论学习+模拟实验”的方式,根本谈不上实践应用,更不用说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走出校园,深入企业。例如,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中,我们将学生分组,分别对学校办公楼、教学楼等区域的局域网进行维护,通过排除网络故障和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书本知识,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同学们获得了成就感,对专业学习和工作更有信心。

5.改革考核模式,实现零距离就业

要想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必须突破“时空限制”,切实改革考核模式。考核的时间不必局限在60或90分钟之内,可以是一天、一个月、一个学期;考核的地点也可以突破“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跨入企业。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个性鲜明、创造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才能真正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实践发现,灵活应用多种考核机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对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机制改革,还需要我们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校企合作,不断实践、探索、完善,让中职教育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嵩,李炳伟,曹歆佳.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04,(10).

\[2\]蓝红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10).

上一篇:诸葛亮的小智大愚 下一篇:注重问题设计,提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