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赶上来

时间:2022-10-17 01:41:17

题目

一个西方的学者到一处原始森林去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向导走得非常快。但三天之后,向导说什么也不走了,而是坐在原地休息。学者问其原因,向导说,我们这里有个风俗,行走太快了,必须休息一下,为的是让疲惫的灵魂赶上来

根据上面的材料所反映的内涵,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宿构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如果说,这个题目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或者说写出来的作文并不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好,但只要学生面对这个故事,能认真对自己的言行和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个深刻的反思,那么这则材料所产生的意义同样不可低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都是仅仅以“快”来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好坏的标准。“更快更高更强”“多快好省”几乎已经深入人心,“早培班”和“大学少年班”更是着实令人羡慕,似乎谁在小学学完了中学的课程谁就是超常儿童,谁在中学学完了大学的课程谁就是天才。依此类推,谁在二十几岁就走完了他一生的路程呢?

快有快的道理,但什么都用“快”来衡量就是不讲道理。在如今这奔腾喧嚣的洪流里,少有人可以不被裹挟,更少有人可以完善精神的境界和维护做人的尊严。

灵魂的速度是固有的,恒定不变的。如果只想着拼命加速狂奔,灵魂将如同被钉在原地,距离越来越远,于是我们成了行尸走肉,整日浑浑噩噩。

此则材料在写作上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感悟性的散文、说理性的议论文都有较大的发挥余地,相对来说,纯叙述性的作文难度会大一点儿;另外,本文不太适合“谈古论今”,而更适合关注时下,从我们身边的社会热点现象取材,表现我们对当下的思考,完成一次颇有价值的、关注他人就是关注自己的思想体验。

若果真有学生可以通过这次写作练习,有意识地完成一次关于灵魂的自我拷问,其意义比一篇高分作文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例文一

人生的路,用灵魂丈量

文/张炎蒸[人大附中高三]

人们常以行路来比喻人生。身体的行走,裹挟着种种回忆,最终写尽了一生的行程。但即使走过了沙漠绿洲,踏入了赤道北极,如果灵魂还停在原点,那便不足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人生的路,要用灵魂去丈量。

人生的路上,如果灵魂落后于身体,那么人将在一片混沌中前进,越发趋向可悲的终点。现在的社会,人们为生计疲于奔命,身体的前行不断加速,却无暇顾及灵魂的成长。起初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这种差距,甚至还为自己所取得的物质成就而沾沾自喜;但当灵魂与身体的距离渐行渐远时,人们不再微笑,也不再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身体把心灵落得太远,人听不到心灵的声音,只能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追问自己这一路上的拼搏到底为了什么,最终发觉一切都成为徒劳――这也就是为什么抑郁、自杀、吸毒、家暴大规模集中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原因――身体领先得太多,灵魂想跟也跟不上。

然而再看看我们的先人,品味他们的人生,你会品到一种灵魂之于我们的遥遥领先。

当读到“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谁能料到那是一片太白未曾去过的土地?再推敲“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又怎能断言那仅仅是人生一梦?李白的灵魂到了蜀地到了天姥,因而人生的足迹便延伸至了那里,即使身体不曾行至,却不妨碍情感的饱满和内心的充盈。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灵魂在前,引领着身体行走,你有充分的空间思考感悟,有足够的勇气去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灵魂走过的路最终决定了人生走了多远;至于身体走了多远,必在预料之中。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

一直笃信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只因人生的路在于心里装了多少,灵魂走了多远。真的,无关其他。

考场点评

本文由手写版变成电子版,几乎只字未动,再加上原文里所呈现出的作者工工整整的书写,本文想不得高分都难。能在考场中有这样的一番作为,说明作者生活中也是个有心人,有心于对平日写作的专注,有心于平日里对自身及他人的思考。一般来讲,考场作文很难有超水平发挥,若想考场过关,只有在平时将写作的基础夯实。本文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果作者能在反思古代文人的灵魂之旅之后,再回到对现实的思考和挖掘上来,文章的分量会更重一些。

(高建忠)

例文二

感知灵魂

文/黄震[人大附中高三]

今天的我们,很少再相信灵魂了,“让灵魂赶上躯体”这样的说法,便也只能在原始的土著部落中传承。现代的大都市中人更像是故事中的考古学家,养身者比比皆是,养神者却寥寥无几。

现在,生活节奏在疯狂加速,人们吃得多了,睡得少了;在外长了,在家短了;抒发的多了,保留的少了;“想出名”普及了,“隐逸者”绝迹了。我们连身体都歇不过来,哪里还有灵魂的栖息地?

但人生中,身体的经历很容易被忘却,灵魂的经历才往往能被记住。没有感知到自己灵魂的人即使很忙碌也会很空虚,感知到了自己灵魂的人即使很闲在也会很充实。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感知自己的灵魂。但灵魂是什么呢?

灵魂来自顺其自然的安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时至深夜,我们已经疲惫不堪,何不安然入睡,何苦让自己的灵魂如孤魂野鬼一般依然飘荡?

灵魂是一种高妙的感觉。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走刀运刀,全靠灵魂指引,自然踌躇满志,游刃有余。不过,如果庖丁当初技艺的精进是以名利为目的,他就不可能指望着有一天,那高妙的感觉会不期而至。

灵魂无法修饰。一个人可以靠打扮掩饰外表上的丑陋,但灵魂中的丑恶却无法被简单的装饰掩盖,“日久见人心”,见的就是真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的就是灵魂。

由此可见,灵魂是人的一个根本。

然而,当代人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个根本。在马路上车笛轰鸣的时候,灵魂越是受不了这么高的分贝,司机越是要继续拍响自己的喇叭;路旁有老人摔倒的时候,灵魂越是有救人的热情,路人越是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两个人吵架,距离很近,声音完全不需要那么大,为什么要使劲嚷嚷呢?这是因为他们的灵魂相距太远,相互无法感知。而一对爱侣,即便相处异地,也会穿越时空,牵挂着对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他们的灵魂没有分开。

时代要求我们做有益于他人的人,但前提是,我们先做有灵魂的人。

考场点评

本文中所表现的关于灵魂的思考就更完整一些。尽管同样是表达对当下的思考,由于有些语段的表述比较动人,也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无形中,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本文的遗憾之处在于对灵魂的思考不能算是深入,缺乏让人触动或震撼的力量。当然,这也许是作者阅历尚浅的原因,也许还有大环境的问题。

(高建忠)

上一篇:卷饼小贩之死 下一篇:做点无用的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