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衬手法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7 01:20:14

【摘要】引衬手法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巧妙运用,对引牵和衬托廉颇、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起到了绝妙作用,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险象环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文所谈的主要是司马迁巧用引衬手法所彰显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引衬;手法;运用

读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人们都忘不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能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引衬手法。

这里所说的引衬手法,其含义是:引用、引牵和衬托之意。下面详述一管之见。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着力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思想和品性。行文中,先由一个次要人物及其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引牵,这就是缪贤和他曾经想去燕国的一段不光彩的隐情,由此牵引出一个主要人物蔺相如。可以说,没有此人物缪贤的出场,后面的故事就无从发生。这就是引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故事的开端,首先由和氏璧而起,把人物的出场放在险象环生的激烈矛盾背景下,这里由“求人可使报秦者”而引出一个次要人物缪贤。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又由缪贤引牵出一段无人知晓的隐秘情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缪贤的这段自暴隐情的悔过式的表述,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超乎常人的卓见,不仅反映了缪贤勇于悔过自新,忠于赵王的品质,更突出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勇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忘我精神。在赵王焦急,赵国危难之时,蔺相如的出场,使一个难解的矛盾出现了转机,这就是引衬手法的妙用,即能引出和衬托人物的出场和非同一般,又能使故事情节婉转环扣,层层推进。

下面蔺相如出场的几段话,可看出其超群的智慧和胆识。“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分析了当时赵秦两国的情势和情理后,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番话,坚定而有信心,体现出蔺相如的忠恳品质和英雄气概。与前文中的诸大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情形相比,前面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信心和勇毅,真可谓才高人胆大。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蔺相如在秦廷,勇斗秦王及诸大臣,步步进逼,场场得胜,既保护了和氏璧的完璧归赵,又不受辱,保护了赵王的安全,捍卫了赵国的尊严,显示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这里又是用秦国君臣的黔驴技穷来衬托蔺相如的英勇无畏和大智大勇,正是由于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威慑秦廷,征服秦王,使得秦国不敢加兵如赵。

归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又牵引出另一个主要人物廉颇的一段故事,而此故事又是通过廉颇的言行来作对比,衬托蔺相如的气量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相如在劝导舍人时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这段故事中的廉颇的言行与蔺相如的言行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一,用廉颇作为武将的急功近利狭隘思想反衬蔺相如作为相才的远虑深谋思想境界。其二是用廉颇的易冲动的英雄气短反衬蔺相如的沉稳冷静的性格特点。其三是用廉颇的粗鲁莽撞,傲狂过急行为反衬蔺相如的文质谨慎、若无其事的宰相肚量。直至最后,廉颇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委婉回环。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能这样鲜明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与他能巧妙灵活运用引衬手法是分不开的,显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确实令人叹止,这正是把引衬手法运用到绝妙之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中华书局,2012(10)

[3]傅勉文.论《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烘托比较艺术[J].九江师专学报,2004(01)

[4]刘小双.桐城派人物传记与《史记》之比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5]路书体.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映衬手法[J].宿州学院学报,2004(03)

[6]马志伦.“文不对题”中的“别有用心”——《廉颇蔺相如列传》欣赏[J].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5(05)

[7]边少初.为缪贤举杯——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J].语文建设,2005(03)

[8]刘倩,黄德焘.不可或缺的人物──缪贤[J].中学语文教学,2003(06)

[9]徐国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对比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9)

[10]刘先军.《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J].湖南教育,2002(17)

[11]左松良.《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2)

作者简介:

汪国顶(1954-),男,湖北黄石人,高讲,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拉美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