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活力课堂

时间:2022-10-17 01:12:56

生活数学,活力课堂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是很不利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一次次的改革和尝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我在教学中注意在数学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故此而初步构建了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凭借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三、挖掘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只有经历巩固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重点研究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比如在教学“9的认识”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9的读写后,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9有多少”,如:9块钱可以买什么?9点钟你通常在干什么?这一排有9位同学,这位同学的有9支彩笔……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去体会“9有多少”。

四、回归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生产零件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我们数学组在讨论“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时,一致认为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里、某个企业或某个单位的日常生活中的用电或用水的平均费用,测算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小课堂”变成“大课堂”,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是我们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数学课堂的奠基石。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民主小学)

上一篇:用情境教学激活课堂 下一篇:小学教师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