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的策略,把握导的时机

时间:2022-10-17 12:20:41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紧握课堂主线,因材施教,实时引导,在平等自由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引导 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感受美的熏陶,享受文学甘霖的滋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把握文章的脉络及真实信息。文章的思路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进程和脉络。阅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实质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去“提全文之纲,擎各段之领”,这有助于深入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要想把握一篇文章文章的脉络及真实信息,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比如,在学习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细读品味课文,同时思考交流:文章主要记叙作者儿时的哪几件事?

学生回答: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

学生再品读课文,思考交流: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学生回答:写出了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

学生仅能答到此而已。此时,我再适时点拨:文章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相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等等,这一切都是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更显文章的一大主旨:思乡。此时,让学生再细读读课文品味领悟,这样学生对《春酒》一文的主旨: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作者的思乡之情就有了全面的、真正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要出色地完成文章的阅读,学生需要具备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把握文章的全部的真实信息。每篇文章都是有血有肉的,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真实信息,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就不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位,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3.理解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含义。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例如:“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4.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三、引导学生捕捉重点词、句,揣摩品味文章内涵

好的文章是把情感、主旨等隐含在词、句中,通过对词、句的赏析、咀嚼,来理解文章的中心,品悟文中的感情,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体现。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词语的理解较肤浅,此时,教师如若加以引导、启发,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林清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纯洁”一词,学生自己揣摩,深度不够。教师引导:它统领全文,包含着坚定的信念、高雅的追求、理想的境界之意。这几方面恰是百合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百合之所以盛开的理由。如此道来,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的。

再如:“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鲁迅,散文诗《雪》)怎样理解这一语句?学生会做出这样的回答:写出了北方雪的闪亮、向上的特征。这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还稍逊一些,此时就需教师加以引导点拨:这不仅仅是对北方的雪的特征的描写,也是其的精神的体现,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更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向上,闪烁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对词语、句子的揣摩,能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一定会有所帮助。这样的引导帮助,长期坚持,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不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围绕着语言文字打转转,思想、情感却游离在文本之外,这种教学是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尤为最重要。所以,学生解读文本,首先就要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一个细节的变化无不流露出内心的情感。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化角色,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字,激感,从而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要求。

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弄清文章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常常有“进不了门”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外汉”。这时,就需要教师领路,领进文章中去,领进作者的思路上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潜心阅读,才能顺着作者的情感脉络,一步步地触摸文章的感情律动,去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愫。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还有一些学生“走错门”,即脱离了文本。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不可否定,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不是别人,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元思维的同时要切记:尊重、鼓励不是盲从,顺从,更不是放纵。学生的理解不是什么都得肯定,最终要有一个正确的、和作者思路一致的解答。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有其他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但不管用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从而达到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上一篇:认知和文化视角下英汉“教师”隐喻对比研究 下一篇:课文,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