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头调查采访节目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11:56:32

对街头调查采访节目的思考

2008年,广州电视台记者就一网络热点话题在大街上随机采访市民,问市民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没想到,一市民回答:“关我何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200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2012年中秋国庆期间,央视记者以“你幸福吗?”为主题进行街头采访,在全国各地采访了各类职业的普通百姓。其中,在9月29日播出的节目中,山西太原清徐县北营村的一位中年男子面对提问先是推托:“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追问:“你幸福吗?”中年男子回答:“我姓曾。”这段有点“黑色幽默”的问答播出后迅速走红网络。

近年来,电视传媒越来越关注民生,倾听群众声音,不少电视台都采用街头调查采访形式,以期得到真实的声音和影像。这种街头调查采访打破了传媒以往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较好地抓住了信息时代的传播规律。街头调查采访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这种采访也很受群众欢迎,让他们也能在主流媒体上表达心声,也能秀一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就央视“你幸福吗?”这种采访模式也指出“访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信息更加丰富,受访者的语言更具有个性,更能使报道丰富、完整。这与长久以来《新闻联播》模式化的一种声音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尺度和宽度都放宽了不少,更能顺畅地传达出最基层群众对幸福感的认识。”①

这种街头调查采访,电视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手法,真正走到民间,把鲜活的声音展现出来,同时这样的调查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期盼,但是像“我出来买酱油的”“我姓曾”之类的回答也出来了。街头调查采访节目应当进一步探索研究,着重解决问卷设置不科学,采访标准模糊等问题。

采访时必须选择恰当的对象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认。因此,记者怎样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来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是一个涉及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问题。

街头调查采访面对的虽然是一般的、大众的人物而非典型人物,但这种随机采访也不能太随便。选取采访对象要同采访话题相关。街头采访虽然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为了调查有较好的成效,调查采访的对象要有较强的代表性。街头调查采访中,就新闻采访来说,记者提问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受访者是否能够回答。超出受访者知识结构的范围,会造成某些尴尬。“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中,记者随机采访的那位捡瓶子老人就欠妥当。以常情揣摩,如此年高的老人,大都耳背,在海潮声和人群的喧闹声里,恐怕很难听清记者在说什么。所以当记者问他时,面对摄像机,老人很茫然,只能本能地说出记者想要的幸福答案。同样在这个调查中,记者还采访了五岁的小朋友,这么小的孩子对幸福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只能把幼儿园老师要求的话背出来。对于幸福这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采访的对象最起码要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在街头调查中,必须考虑到被采访人员的代表性、可靠性、专业性等因素,这样才更有新闻价值。

采访时必须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的职业所以被社会承认,在于人们需要通过传媒满足自己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即获知的需要,因而认可记者的采访权。但是记者的采访权也不能滥用。记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公共权力,也就意味着,任何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公民,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媒体与记者不能强制其接受采访。

在“你幸福吗?”调查采访中的经典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显然,面对记者的突然涉入,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首先推脱了一番。但是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民工用眼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面对记者的突然采访,这位大叔首先想到的不是接纳,而是表明身份,划清界限以拒绝采访,可是迫于记者的逼问,只能这样苦笑回答。同样,记者在玉渊潭公园采访一退休职工时,这位退休职工明确说:“别拍啦,我这头发这么乱。”可是记者没有善罢甘休,而是继续追问,继而在电视台播出,其实这样有侵犯被采访者肖像权的嫌疑。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中,王仪涵屈居亚军,在赛后记者采访时,王仪涵不太情愿接受采访,只能承认自己打得不好,很失望,记者才肯罢休。对不愿接受采访者,媒体应当学会尊重。

在街头调查采访中,记者将话筒和镜头随便对准群众时,应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不能穷追不舍,更不应提出刺激对方令其难堪的问题。尊重受访者权利,这也是记者社会道德观的体现。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新闻当事人拒接采访时,应该注重研究新闻当事人的心理,寻求适合的途径让被采访者接受采访。

采访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场合

任何采访都离不开适当的场合。一般而言,选择什么时候和地方采访,大多由记者占据主动,除了突发事件采访及规定场合的采访之外,记者选择采访时间和地点的主动权很大。

街头调查采访是一个面对面的现场采访,看起来是随机的采访,但是要慎重选择。如果选择的场合不恰当就会影响被采访者的心理,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在街头调查采访中,被采访者在忙着做事,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切实感受或需要,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包括情绪,并且适当和适时地掌握采访节奏、时间以及方式。

在“你幸福吗?”调查采访中,在郑州一火车票代售处,18岁大学生被问:“您遇到最坏的事呢?”这位大学生回答“在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受访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站着排队的次序被人加塞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记者耽误了人家买到车票的那点幸福,但他却表达得很委婉。再比如记者在采访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卖肉老板时,这位被采访者在回答“幸福就是没有后顾之忧啊,哎?刚才那是多少钱来着。哦,493”(然后镜头给称来了个特写,称上显示的是393……)卖肉老板在忙着计算肉价的时候,记者这样一问,把人家搞晕了,数字记错了,得重新来过。

选择恰当的采访场合,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采访效果,同时也是一位合格新闻记者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和具备的应变能力。

采访时必须注重沟通交流

语言交流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有效的交流,需要交流双方在同一个语境内进行,而语境建立的前提是交流。只有明白彼此想谈论什么,并且达成共识,交流才可以有效展开。

在街头调查采访,不能太急促太生硬,不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你幸福吗?”主题的街头采访中,记者问一杂货店老板“你幸福吗?”“怎么的,什么意思?”显然正在忙碌的小老板被突然的提问问得有点懵。同样,记者采访正在大棚蔬菜棚顶干活的农民时,这位农民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趣的是记者在天津采访一位大姐 ,问:“你幸福吗?”大姐一愣:“信佛?我不信什么。”很明显,这位大姐在匆忙中,根本没有听清楚这么直接的问话。

对普通人的采访,记者有时候不能开门见山说采访,需要借助于自我介绍、聊天等方式迂回一下,应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征求受访者的意见,这样既体现了对受访者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受访者的信赖。对待群众的采访,记者事先的沟通交流可以去除普通人的紧张心理和在镜头前、话筒前的不自觉的掩饰和作秀心理,尽量使普通人回复自然和平静,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对待采访。这样调查采访才能取得成效。

街头调查采访虽然有那么多“神一般的回答”,但是这类节目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展示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无疑是具有生命力的。电视台在采访中应该要尊重和满足受众,进一步提高文化内涵和媒体公信力,充分实现电视的特有优势,全面提升调查采访节目的品质。

(作者单位:抚州广播电视台)

注释:

①《幸福调查栏目获央视领导赞赏 提无防备硬性要求》,《东方早报》,2012/10/12。

上一篇:二维码:电视企图延伸的长尾 下一篇:危机中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