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菠萝叶纤维几多豪情被风吹

时间:2022-10-16 09:21:22

路漫漫,菠萝叶纤维几多豪情被风吹

菠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果,但是将菠萝叶子经过处理后,提取的纤维进行纺纱甚至是做成服装却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实际上,在遥远的古代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的人民就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菠萝叶纤维。我国是一个菠萝产量巨大的国家,但是在过去一直都没有重视对菠萝叶的利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废料将其遗弃。

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在社会逐渐推崇可循环、天然环保等理念的大背景下。我国一批科技工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原本不起眼的菠萝叶。时隔数年,我国菠萝叶纤维行业的现状究竟如何了?菠萝叶纤维产业链是否已经形成?菠萝叶纤维的产品离我们的生活到底还有多远呢?

工艺创新: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众所周知,菠萝的原产地为南美洲的巴西等地区,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水果型植物。我国引种菠萝的历史很悠久,大约能追溯到16世纪左右由葡萄牙的传教士带到澳门,然后引进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栽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十大菠萝主产地之一。

据了解,菠萝叶纤维是从菠萝的叶脉中提取而来,也是一种叶片类纤维,具有跟苎麻等天然纤维类似的特性,因此,在业内也习惯将其叫做菠萝麻。科学家们研究表明,菠萝叶纤维的强度较高,伸张率比较小,弹性模量比较大。综合来看,菠萝叶纤维的可纺纱性以及其成纱质量介于黄麻和亚麻、苎麻之间。通俗地说,就是优于黄麻而次于亚麻、苎麻。

然而,事实上我国虽然菠萝以及菠萝叶的产量巨大,但真正进行菠萝叶纤维提取、开发、利用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每年都有大量的菠萝叶被当做农业废料进行焚烧等处理。这种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情况,仍然每年都在我国菠萝主产地发生。

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有关科研机构就已经成功研制出了菠萝叶纤维的提取、加工技术。这一技术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以前菠萝叶纤维只能做麻绳、渔网等初级产品的局面。理论上来说,菠萝叶纤维的深加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用菠萝叶纤维纺纱,甚至是做成纺织服装产品都已经在实验室里面完成。但是,菠萝叶纤维的规模化、产业化迟迟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却有着更为深刻和客观具体的原因。

首先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菠萝叶纤维在脱胶过程中存在着污染非常大的问题。在菠萝叶纤维提取技术研发的初期,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仍然是按照老思维、老路子采取强酸、强碱浸泡等传统的处理方式。这类对麻纤维的化学处理方法虽然在我国纺织领域运用的时间已经很久,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这个强酸、强碱浸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以及化学药物的残液对环境的污染却不是一个纺织企业所能忽视的问题。

2007年初,重庆某企业看好菠萝叶纤维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纤维的良好发展前景,便谋划在菠萝主产地之一的云南省去建厂,并且还为此专门组建了一个筹备小组。然而,在跟当地有关部门接洽和谈判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其原因,就是当年国家出台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在该企业没有能力确保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实施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当地政府不可能,也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来引进这样一个高污染的企业。

类似的情况,并非只是重庆那一家纺织企业在开发菠萝叶纤维上遇到的难题。据了解,在我国菠萝的主要产地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都有一些企业在计划进一步开发菠萝叶纤维上都遇到了环保上的瓶颈障碍。实际上,在国家和社会对环保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任何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这个产品必然也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2010年北京某科研单位研制的“气爆脱胶”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所谓“气爆脱胶”技术大致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爆米花”原理差不多。通俗地说,就是将菠萝叶原料放进高温、高压环境里,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菠萝叶内的水分大部分变成水蒸气。但此时,菠萝叶内的内外压力强度是平衡的。当压力强度升到4~5个大气压时,突然打开反应釜,反应釜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菠萝叶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菠萝叶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然后就可以获得菠萝叶纤维的一种方法。

据了解,这种“气爆脱胶”技术不但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获取菠萝叶纤维的时间也仅仅需要传统“酸碱脱胶”方法的1/1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苎麻行业内逐步推广使用。但是,在除去苎麻纤维脱胶方面,其他麻纤维的脱胶中使用还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

平心而论,一项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敢于贸然上马使用的。科学家研究一项新技术,大多只注重试验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试验的经过。企业在面对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不但要看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同时还要看这项技术的应用成本。如果使用一项新技术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过高,大多数企业还是会理性地选择放弃。

另外,企业上马新技术必然会上马成套的新设备,培训新的熟练工人等等。在目前纺织服装行业利润本已薄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把握企业一般也不会唐突地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进来。科研与市场的脱节,科研机构与纺织企业追求的目的存在的差距,是目前菠萝叶纤维发展不太顺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天生瑕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就在菠萝叶纤维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并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市场上以及媒体上已经能隐隐约约地发现一些关于菠萝叶纤维产品的“传说”。

除了众所周知的菠萝叶纤维属于天然纤维之外,绿色、无污染、抗菌等效果也是屡见不鲜。实际上,就目前我国菠萝叶纤维开发的现状来看,要规模化生产,除了使用强酸、强碱浸泡方法获取菠萝纤维原料之外,尚无其他途径可行。这样经过化学处理的纤维自然谈不上是无污染的纤维。

另外说到菠萝叶纤维的抗菌功效,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权威单位的检测、鉴定报告。据有关专家介绍,所谓菠萝叶纤维的抗菌作用。无非是其跟其他天然麻类,如苎麻、亚麻等具有同样的吸湿作用。在干燥的环境里面,细菌不大容易滋生而已。炒作菠萝叶纤维的所谓抗菌作用,不难让我们想起当年炒作竹纤维的抗菌作用的情形。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菠萝叶纤维由于自身先天性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之路。

首先,在原材料环节,菠萝叶的采摘、收集、运输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北方生活的人们可能大多数没有亲自到菠萝园看过,更没有亲自进去砍过菠萝。实际上,大部分的菠萝园都建在向阳面的高山坡。这样的菠萝园可谓是人迹罕至,交通一般都是极细小的山间小道可以通达。单纯说采摘菠萝,然后用箩筐抬下山倒也足够。但是对于硕大且浑身长满利刺的菠萝叶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工作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菠萝叶上面的利刺刮伤。

另外,菠萝园里面特有的“旱蚂蟥”也是一个臭名昭著且让人无可奈何的麻烦。这种小东西在云南、广西等地的菠萝园里无处不在,伤人于无声无息之间。所以,在菠萝的主产地,广大农民朋友一般是不会将菠萝叶收集回来的,而是让其在山间自然风干然后付之一炬。菠萝叶的集中收集难度很大,需要企业做很多相关的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这也是阻碍菠萝叶纤维批量化生产的原因之一。

其次,菠萝叶中的纤维含量一般都在2%左右(指干纤维跟鲜叶的重量比例)。同时,菠萝叶纤维的纤维长度很短,很粗。据了解,要想得到质量较好的菠萝叶纤维进行后期纺纱处理,则需要采取另外的工艺对菠萝叶纤维进行预处理。这样一来就增添了产品的工艺流程,增加了菠萝叶纤维的成本。菠萝叶纤维成本的增加,又会直接导致其整个产业链下游产品成本的增加。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都在追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大背景下,菠萝叶纤维的生产成本过高也是导致其规模化生产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再者,纵观国际市场,印度是最早在联合国资助下开展对菠萝叶纤维研制的国家之一。目前,不论是在菠萝品种的选育、纤维的提取、纤维改性处理以及纺纱试验等方面,印度都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事实上,我国对菠萝叶纤维的研发起步比较晚,技术方面尚不是很成熟,跟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印度已经能纺出100%的菠萝叶纤维纱。而我国目前在菠萝叶纤维的研究、应用方面大多还是将其与羊毛等进行混纺为主。

所以说,菠萝叶纤维不论是从其自身先天存在的瑕疵还是后天我国在相关技术方面的差距都直接导致了菠萝叶纤维整体发展缓慢,甚至还有点停滞不前的状态出现。仅就目前情况来看,要想改变菠萝叶纤维的这种尴尬局面,绝非整个行业里的哪一个环节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

市场难料:相关企业谨小慎微

近年来,纵观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各种各样的新型纤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豆纤维、竹纤维、玉米纤维等等,让消费者是应接不暇。这一系列新型纤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纤维行业的品种,为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纤维材料,从研制成功到最后做成产品,再到被市场认可,都是漫长和曲折甚至是艰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整个产业链条上,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产品销售每个渠道的共同努力。就菠萝叶纤维来说,研发成功确实是一件让业内人士都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要想由菠萝叶纤维制作成的衣服最终摆到百货公司的柜台上,穿到消费者的身上,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巨大投入才可能成功。

据了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菠萝叶纤维的总体态度是,对产品的天然性、环保性是认可的。但是,在对菠萝叶纤维产品的投入上却是持谨慎态度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纺织服装企业担心目前消费者对菠萝叶纤维并不了解,更谈不上认同。所以,不敢贸然投入菠萝叶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开发。实际上,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号称菠萝叶纤维的纺织服装产品基本都是用亚麻、苎麻或者是化纤等冒充的。

2010年底,重庆某单位张先生在出差途中购买了两双标明是菠萝叶纤维、菠萝麻制作的袜子。虽然他以前对菠萝叶纤维并不了解,也没有听说过,但联想到曾经吃过的菠萝味美可口、甘甜便觉得由菠萝叶纤维制作而成的产品自然也是天然、绿色、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于是,便花费120元购买了两双。

然而,穿上没有过几天,这个菠萝叶纤维的袜子便出现了板结、发硬等异常状况。张先生在将这双袜子清洗过之后,板结、发硬的状况随即就没有了。于是,张先生也就没太放在心上。但是,没过多久,原本一直比较清爽的张先生竟然发现自己的鞋子、袜子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发臭现象。

此时,张先生才意识到可能是新买的菠萝叶纤维的袜子出现了问题。由于行程匆忙,他也没有时间去找商家理论,只能是另外换上其他纤维材料的袜子,又踏上了前行的列车。让张先生感到意外的是,在另外一个城市他又遇到了同样标明是菠萝叶纤维制作而成的毛巾。有了上次的前车之鉴,他认真地查看起了产品的外包装。结果发现,虽然这种菠萝叶纤维的毛巾有品牌但是却没有生产厂家,同时也没有纤维含量的标识。

经过向商家仔细询问,张先生才知道这种标明菠萝叶纤维的毛巾非常便宜,一条才7块钱。商家也坦言说这条毛巾其实是化纤的,不过是打着菠萝叶纤维的噱头罢了。实际上,类似张先生遭遇的情况在市场上是屡见不鲜。

一种新型纤维材料产品在尚未规模化生产,也没有批量投入市场的情况下,假冒伪劣产品就已经“提前”进入了市场。这也是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在面对菠萝叶纤维产品的开发、投入上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的另外一个原因。

实际上,从菠萝叶纤维的研发成功到实用纺织服装产品开发的踯躅不前,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在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科研机构只管研究,而不考虑产品的实用性;而企业又片面追求产品的利润不愿意对产品的研发、创新进行过多的投入。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使新技术、新产品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值得业内各方深思。

上一篇:刻鹄类鹜:竹炭纤维行业难解的迷局 下一篇:羽毛羽绒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