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6 09:17:54

近10年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摘要:文章从中药辨证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穴疗法、灸法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系统地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治疗;失眠;综述

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劳逸失调,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的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致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顽固性的失眠,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副作用,因而颇受欢迎。

1中医认识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如《素问・病能论》说:"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对其治疗的论述较为详细,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不足,则神失所养。肾主藏精,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失交,则神志不宁。本病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治疗原则。

2中医特色治疗

2.1中医药辩证治疗严晓丽[1]从肝论治失眠症295例,以平肝潜阳、活血安神为治疗原则。基本方:柴胡15g,牡蛎30g,龙骨30g,天麻10g,钩藤15g,葛根30g,郁金15g,菖蒲10g,白芍药15g,丹参30g,合欢皮30g,远志10g。肝郁瘀阻加淮小麦、甘草、赤芍、川芎等;肝阳上亢加桑叶、、白蒺藜等;肝亢肾虚加仙灵脾、地骨皮、菟丝子等;肝郁犯胃(或横逆)加瓦楞子、蒲公英、八月札或旋复花、代赭石;肝郁化火(或化风)加蝉衣、僵蚕等;肝郁犯心加全瓜蒌、薤白头或麦冬等。另每晚睡前30min加服落花安神合剂2支。经治疗后,治疗2w144例,显效13例,有效10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81.94%;治疗4w 86例,显效17例,有效5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37%。结论:提示从肝论治失眠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张志明[2]将120例失眠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胆南星、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酸枣仁、炙五味子、珍珠母、百合)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以舒乐安定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针刺治疗李黄彤等[3]62例慢性失眠患者均接受薄氏腹针疗法治疗,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为基础穴位,根据不同证型加用其他薄氏腹穴,隔日1次,连续治疗8次。治疗后,统计临床疗效、不同证型之间的疗效,比较PSQI治疗前后评分、不同证型之间的评分。结果62例慢性失眠症患者,总有效率为 96.77%,痊愈率为 24.19%,不同证型之间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 PSQI 有显著性差异(P

2.3其他袁静[6]对治疗组穴取内关、神门、安眠、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0.35mm×25mm毫针快速旋转刺入,平补平泻法为主,留针30min,隔日1次。中药内服加减补心汤:党参10g,白术10g,茯神10g,酸枣仁10g,远志10g,柏子仁10g,当归15g,丹参10g。水煎至150ml,每剂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4w。对照组 口服氯硝西泮,药量一般在每晚2mg,睡前1h服用。以4w为1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63%,对照组为80.70%。唐杨[7]等治疗失眠患者92例,使用耳穴压互配合中药吴茱萸、肉桂粉外敷涌泉穴加隔物灸法治疗。结果:痊愈28例,显效33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96%。结论: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位贴敷及隔物灸法治疗失眠方法便捷,行之有效。夏阳等[8]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艾灸百会为主结合针刺组30例,对照组即单纯针刺组30例。两个疗程后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现代医学则归属于神经衰弱的范畴。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失眠的患者患病率日益增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其治疗也较为棘手。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严晓丽.从肝论治失眠症295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01):87-88.

[2]张志明.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64-65.

[3]李黄彤.薄氏腹针治疗慢性失眠6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05):73-74

[4]安军明.陕西头皮针治疗失眠症24例[J].中国针灸,2012(12):1093-1094.

[5]白妍.神门穴为主针刺治疗失眠症5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04):99.

[6]袁静.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95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06):107-108.

[7]唐杨.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位贴敷及隔物灸法治疗失眠92例[J].广西中医药,2013(05):47.

[8]夏阳.艾灸百会为主治疗失眠症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11):23-24.

上一篇: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进展 下一篇:骨盆骨折的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