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绿色预约幸福

时间:2022-10-16 09:08:38

和绿色预约幸福

少年时代,刘克襄在自然里找到了信仰,找到了生活的力量。

如今,他希望把这些故事,留给未来的少年。

刘克襄 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作为台湾人,刘克襄把一生的经历都投入到“土地”上去。而今他是纵情山林的旅人与诗人,长期从事自然观察旅行、拍摄、绘画、书写。著有《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野趣童年》《少年的绿皮书,我们的岛屿旅行》等。

“当我从布满铁丝网的围墙上远眺,它像一座古代的军事大城,红砖层层堆叠,雄伟而庞大,坐落在地平线上。”这个听起来壮丽到有些惊心动魄的地方,不过是台中监狱东边的城墙,被面积辽阔的稻田和大菜园围绕。

少年刘克襄曾认为,那里兴许就是世界最开阔的地方。

他的家就在那附近。想要看清这座神秘的监狱,他得穿过住家所在的小社区,拉开长得很密的牵牛花,躲过随处飞舞的蜜蜂,最后翻越到高大的铁丝网墙上。这座传说中关押着许多著名杀人犯的“大城”,使得刘克襄的少年被探险的快乐所笼罩着。让他遗憾的是,多年后,台中监狱被拆除,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看到这座“大城”的最后一眼。

作为台湾最著名的自然作家、生态保育工作者,他把这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的书里。在书里,他一次次地追忆着身边的山野丛林,又一次次地为大自然的骤然消失痛心疾首。

他给这本书起名《少年绿皮书》―他要把这些自己少年时代行走触碰的大自然,留给像曾经的他一样的、那些属于未来的少年。

在自然中碰撞、摸索

孩子们在一片辽阔的稻田中奔跑,时而趴在草丛中观察虫子、摘野果,时而在田里抓小鱼、捉青蛙。赶上“运气好”,爬过田埂时还会遇到蛇,大伙都吓得冲出水田,一路狂奔―这是孩提时的刘克襄常常和小伙伴在家附近玩耍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忙着解决温饱工作挣钱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照顾。那个年代,还没有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丛林,孩子们拥有了更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刘克襄就是这群天生天养的孩子中的一个。

一开始,刘克襄的“活动范围”大都在家附近,后来又向自己日常生活的场景进发。他在大同小学玩棒球,从操场旁的喷水池里捞鱼却捕到长相奇怪的红娘华,在校门口的尤加利树下捡拾果实,爬上茄冬树却被树上的毛毛虫吓坏;他和好友阿雄坐了两个小时的公车,从小镇沿着山路,抵达深邃蓊郁的峡谷森林里,捕捉许多色彩夺目的蝴蝶

不到十二岁,刘克襄便和玩伴走遍了台中大大小小的溪流,不仅在这些溪流中钓过鱼,还熟知哪些水域有哪种鱼。“自己想想也觉得吓一跳,怎么会走过了那么多地方。”筏子溪是刘克襄和玩伴骑车寻找钓场去过最远的地方。到达筏子溪桥头时,他正好与一个拎着钓具的钓鱼人对视。钓鱼人掀开湿淋淋的鱼笼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尾鳝鱼在鱼笼里惊恐地窜动着,滑溜的肚腹泛着黄橙亮光,似乎透露了筏子溪的丰饶”,看得刘克襄与玩伴两眼发光、忍不住兴奋地吼叫。

少年时,刘克襄结伴骑脚踏车到处走,常常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期待发现新鲜的、不一样的事物。因此,每发现一个新地方,熟悉了之后,他便打算去寻找新的旅行去处。走向自然,感受未知环境带来的紧张以及发现新环境的乐趣,正是刘克襄沉迷其中的原因。

成年后的他也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是他的基本配备。走访的地方多是台湾的湿地和山林,“旅行心境接近十九世纪博物学者深入异地,充满探险的乐趣,崇拜的也都是这类勇于奔赴异地的人物。”

憧憬刺激的体验,也向往安稳的旅程。刘克襄最喜欢的出行方式是火车,“火车尽管很慢,绕很远的路,但是坐火车却令我感到非常的快乐与安心”。一上车,刘克襄便可以享受漫漫旅途带给他的乐趣,一路上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可以观察不同地段的不同自然景观,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刘克襄笑称这是自己的“蜗牛式的慢速度旅行”。

早期是观鸟、旧路探查,中期是步道、老街漫游,还不时行脚至铁路所及,甚至是菜市场里。刘克襄在台湾走走停停,重新认识了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家园。他在自己的另外一本书《里台湾》中写道,“在台湾旅行,从不会生腻、乏味。不必担心保存期限,更不会过期。”

心情不好时,刘克襄会拿着画具到户外写生,通过写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正如他说的:“在自然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刘克襄说,自己跟自然的关系是慢慢碰撞、摸索出来的。“后来想想,这样的碰撞与摸索其实是从自然中吸收养分。”

一小方天地,仍有万般发现

虽然和自然终日做伴,但童年时刘克襄随父亲到野外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因而初次随父亲回乡下钓鱼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清澈的溪流、浣衣的妇女、以及鱼虾的跃动”构成了刘克襄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受父亲影响,刘克襄喜欢上了钓鱼。只需一根竹竿、一条钓鱼线、一个鱼钩和一条虫子,便可以享受钓鱼带来的乐趣。“钓鱼需要很多的空闲时间,让自己享受一种奇妙的和天地对话的孤单。”在少年时就隐约体会到这种充满哲学意味的乐趣,让刘克襄倍感自豪。

后来,刘克襄也有了孩子。和父亲为数不多的野外旅行,不仅让刘克襄印象深刻,同时也让他意识到,有了父亲的引导,孩子走向自然的那条路也许会更长。有孩子之前,他是一个到处乱跑的“浪子”,整天三四天不回家,爬高山,眺大海,进密林;有了孩子后,要好好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责任感在身,刘克襄不再到处乱跑,而是开始带着孩子摸索身边的自然。像回到自己的童年一样,他不再出外远行,而是选择在家附近的小树林、菜园、小山丘、池塘活动,这些地方成了刘克襄带领孩子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的去处。

溪流能够提供最具动态的自然环境,加上孩童时随父亲垂钓在刘克襄心中留下的美好回忆,于是,带领孩子到溪流垂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户外体验―让孩子们感受鱼儿上钩的,养成放生钓起的鱼儿的生态意识,聆听溪流和岸上的林鸟的一合一唱。在溪边钓鱼,孩子能够认识到这个灵动的溪流自然环境,同时父子俩得到情感的交流。

“不要剥夺孩子走路上学的权利”、“让他也有踢着石子一路上学去的机会”。受到训导老师的影响,刘克襄决定陪伴儿子走路上学。用自然观察的方式,他引导儿子发现路上新奇有趣的事物,让他觉得走路上学是件好玩的事。

蹲在花圃的虎斑猫在打瞌睡,在菜畦度冬的红尾伯劳与电线上的乌秋和睦相处,菜畦边上的川七炒熟了可以吃,会长胡子的榕树被拔了树叶会留出牛奶般地眼泪,巷子里的野狗“汪汪”地叫着,红砖道上的黑板树整齐地排队站好不能错过的,还有学校围墙的扶桑和软枝黄蝉,校门前花圃的非洲大蜗牛,以及喷水池上栖息的红色蜻蜓等等。从家到小学,不过四五分钟的时间,但是短短的上学路上,刘克襄父子俩乐趣无穷。

“囿于一小方天地,仍有万般发现。”刘克襄说。

影响孩子,影响更多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给了我快乐、自信和信念,这不是物质钱财可以取代的。今天,自然还在影响我,我也希望自己能影响我的孩子,影响更多的人。”

除了自己的孩子,刘克襄也会带学生去登山旅行、探索户外。如今学校的课堂里没有自然课程,更没有户外的自然教学。对刘克襄而言,自然教育上的缺失虽然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然了解的权力,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他们是空白的,可以随我到大自然去感受,去亲近。”

刘克襄带他们徜徉北台湾。他把经常旅行的北台湾分成四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红色代表西边观音山的丘陵台地,红壤适合种植花生;橙色是大屯山区块,果树以橘树为主;黄色是中间淡水河系的冲积平原;绿色则是广大的东南边的山区,这里是茶和煤矿的家园。每次去旅行前,刘克襄都会考考大家,所去的目的地属于什么色系的旅行。关渡之旅是“黄色”―因为那里是冲积平原;六福村动物园之旅是“红色”―因为那里花生特别多;平溪线的火车旅行是“绿色”―因为那里曾经拥有平溪线最大的煤矿场

刘克襄特别注重与孩子们在旅行过程中的互动,他希望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带孩子们到大安森林公园的时候,刘克襄就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名叫“柯南找植物”的游戏。游戏分组进行,每组都需要再公园内找到指定的四种动植物,最后完成任务的只有一组。然而,这并不重要,这个游戏看中的是寻找的过程,就好比柯南办案一样,需要的是不断开动脑筋和细心观察。

旅行中遇到危险的情况在所难免,面对困难能够学会勇敢面对,是刘克襄对孩子们的希冀。有一回,刘克襄带孩子们走古道,下过雨的山路陡峭湿滑,下山时还遇到一个近八十度的陡坡。看到这样的陡坡,平时喜欢刺激冒险的孩子也有点害怕和迟疑。刘克襄观察到周遭的环境后,发现纵使一边的山壁虽然陡峭,但是旁边的草丛枝桠密布,加上又有绳索,于是他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让孩子们抓住绳索,手脚并用,一个接一个的下坡。尽管过程中有的孩子滑倒了,摔得满身是泥,但是最后还是有惊无险,成功下坡,大家的喜悦之情自然不言而喻。比喜悦更重要的是,刘克襄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

现在,孩子们对于野外旅行的时光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但刘克襄认为,带孩子旅行的重点,是带领者的态度,“他们会看到我在用什么态度去接受大自然。我只希望这种自然的养成能在他们的生命中打个底,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能够勇敢面对,这是自然能够给予他们的帮助。”

信仰自然

刘克襄没有,但他却是一个忠实的教徒,他信仰的是陪伴他成长的大自然。

就像基督教徒要去教堂做礼拜,佛教徒要斋戒沐浴、吃素念经,刘克襄每个礼拜则要去户外接触大自然。“对我来说,自然就像一个教堂、一个寺庙,走进去,我整个人就会精神起来。要是一两个星期没去,就会觉得整个人怪怪的,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这种信仰带来的力量,他希望能让年轻一辈也感受到。刘克襄坚信,孩子在童年里能和大自然亲近,实际是和绿色预约了幸福。

“因为长期的浸淫,有一种美好的生活价值,在小时已经养成,是来自这块土地的、无可取代的洗礼。”于是,刘克襄决心做孩子们的好向导,这一做就是好几年。

“自然教育是人本教育”。长期从事自然工作,刘克襄发现现在的小孩面对社会主流压力所表现出来的情商普遍较低,“这是以前的人没有的现象”,这也让自然教育成了必要之举。

一开始,很多父母认同刘克襄的自然教学方法,周末有空就会带着孩子随他一起到户外探索。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面对社会主流的升学压力,他们就渐渐停下了到户外亲近自然的脚步。“这是比较可惜的。我希望他们大学后还能回到自然的怀抱。”

面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自然教育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但刘克襄认为自然离我们却并不遥远,公园、学校、家里的阳台都存在自然的影子;吃的蔬菜水果、住的房屋、养的小猫小狗都能道出自然的故事。

在他看来,“自然就在身边。”

插入语:后来,刘克襄有了孩子。和父亲为数不多的野外旅行,不仅让刘克襄印象深刻, 同时也让他意识到,有了父亲的引导,孩子走向自然的路也许会更长。

插入语:刘克襄信仰陪伴他成长的大自然。就像基督教徒要去教堂做礼拜,佛教徒要斋戒沐浴、吃素念经,他每个礼拜则要去户外接触大自然。

自然教育Q&A

1 为什么要让孩子观察自然?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会遭遇挫折,无所不在的自然无疑是最好最实惠的安慰剂。孩子们在自然中能够学会成长,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遇到困难挫折时,自然能够给予他们帮助。”

2 如何在城市中寻找自然?

“公园,学校,旧城区的老建筑、老街,郊外都可以成为自然观察的好去处。留心观察,自然就在身边。”

3 家长应如何向孩子传达环保理念?

“在生活中,要教育小孩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对垃圾进行分类等,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你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做一个环境保护的网站,这样的实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这个过程中,你和孩子们都能学到很多。”

4 家长在自然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兴趣广泛、好学好问的孩子,可以在他面前扮演博物学者,前提是要事前要查阅资料;对于需要专注力的小孩来说,不妨扮演炼金术士,通过爱来感化之。当我和孩子一起听到一只大冠鹫在天空鸣叫的声音时,我会兴奋地告诉他们,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上一篇:动态系统中的变化率:第二语言发展中的时段 下一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