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跃然纸面

时间:2022-10-16 08:48:04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第二课《三亚落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亚落日》在开篇第一句就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诗意地呈现了夕阳滑落的景象。这夕阳在作者的心中是一首诗歌,她有诗的意蕴,诗的情趣,诗的韵致。而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生活中的诗意画面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这便是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的内容。教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尝试通过四个板块的设计让诗意跃然纸面。

一、在比喻中品诗意

有人曾这样诠释诗意的文字:“你写的就是画卷几处,或是一些联系,别人从这几处这些联系能感受到全画面以及超越画面的东西,能做到这,就写出了诗意……”《三亚落日》便是这样,作者只写了落日过程中的三个片段,可读者的眼前却似乎呈现了落日的全画面。这样的诗意效果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三个准确精妙的比喻。作者把三个阶段的落日分别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和“跳水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学习,对课文的三处比喻手法不难把握,但他们常常仅止步于此,而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做一个助推器,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比喻的“准确精妙”上。

针对这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处尝试:

师:对于这个比喻,我倒有个疑问。把太阳比喻成孩童,孩童是人的形象,而太阳是圆的,他们并不相像呀。

生1:太阳像孩童的脸蛋,脸上都是红彤彤的。

生2:落日的一些动作,让人感觉像孩子一样顽皮。

师:那为什么是快乐的孩童呢?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3:快乐是从第四自然段写出来的,“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的在这张硕大无比的床面上……”它一跳下去,大海就把它撑住了。它在大海上好像玩一样,它当然快乐了。

生4: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于是,天与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就是写整个都变成一片红,太阳特别快乐,一切都被它的笑感染了。

师:是呀,无论是周围的世界,还是观赏它的人都被它感染了。其实这个比喻,把太阳比成快乐的孩童不仅是一种形似更是一种——

生:神似。

师:而这种快乐仅仅是写太阳吗?其实更是看太阳的人的一种心情。把景和情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你看,多有诗意啊。谁愿意把这种快乐传达给我们,好好地读一读。

(生朗读)

生:“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这一段让我觉得很有诗意。海南的太阳白天不是给人感觉温和,而是给人一种火辣的感觉,但是到了傍晚,太阳却变得这么温柔。

师:那此时为什么不把它比喻成“红扑扑的孩童”呢?

生:因为再把它比成孩童就重复了,第二个原因是它这时已经变得柔和了,不再像孩童那么活跃了。所以作者把它比成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师: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更恰当地形容了此时的夕阳的光芒。你看作者的比喻多精妙啊,让我们一起把第二小节好好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既柔和又有点儿传奇的景象。

……

这样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同时,更关注到了其表达的效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美的语言“流连忘返”,也才能进而领略用诗意的语言诗意地表达的效果。

二、在“衬托”中悟诗意

细读《三亚落日》,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虽是表现落日的景象,却有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太阳,而重点描写落日的三四小节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文字是表现天、海、人的。这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吗?不,恰恰相反,是这些文字所表现的画面,才让这落日有了特殊的意义,她不是一般地方的落日,她是三亚的落日,正是三亚的天、海、人才赋予了落日更多的诗情画意。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领悟,文章亦如绘画,并非着力刻画主角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周围的人、事、物的“衬托”往往也能画龙点睛。

师: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写了三个阶段落日的变化,即准确又精美,让人感觉美妙绝伦,充满了情趣。但是在这些小节中有些语句不是直接写落日的,你发现了吗?

(生自学并朗读)

师:这些语句不是直接描写落日的,你觉得它有存在的必要吗?

生1:我抓住了第一句话,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笑颜和感染,其实是太阳照在天和海上,天和海都变成金红色的了,写出了太阳的可爱。

生2:这是侧面描写,在夕阳映照下的大海呈现玫瑰色,更写出了太阳的诗意。

师:用天和海的颜色来衬托落日的色彩。那看看人们的表现呢?

生:“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巨手提走。”太阳太美

了,怕眨眼太阳就落入大海,看不到了。否则就可惜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生怕”这个词,为什么会怕呢?

生:因为喜欢的不得了。

师:越是喜欢,就——

生:越是害怕。

师:而越是怕失去,越是体现落日——

生1:美丽。

生2:老师,文章里无论是写天,写海,还是写人,都是为了衬托。

师:是呀,没有它们,落日就会显得单调,如果说落日是主角,那么这些就是它的配角,就是它的背景,融在一起,景象才会显得诗情画意。

三、在写作中学诗意

在课堂上,我们让诗意跃于纸上,变得有形,但要让它内化到学生心中,还要遵循陆游先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时,仿写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直指主题,我选择了学生曾经写过的《日全食》中的一个片段让他们修改。要求如下:“发挥你的想象,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可用上衬托的方法,相信日全食的景象会更加生动、精彩,充满诗意。”

已经日全食了,通过望远镜也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光环,天空如同黑夜一般。这个形象持续了两三分钟,终于,光圈慢慢变大了,出现了一个亮点。我想:“日出”要开始了。

同时,我又出示了几幅日全食的图片,给予学生更形象的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将日全食中的太阳作了许多比喻、拟人的刻画,也关注到了对周围事物的描写。之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之后,我们选出了比喻最准确精妙的同学的文章,誉为“诗意日全食”。

四、在生活中存诗意

王淞舟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或是经历“言——意——言”的过程,或是经历“意——言——意”的过程。

而《三亚落日》这一课的最后,我又将它回归到“意”——一种生活的追求上。因为即使学生知道再多有形的方法,却没有一颗诗意的心灵,他们是永远写不出真正充满诗意的文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我告诉学生:“其实,自然万象客观存在,真正有诗意的是人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充满诗意,相信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上一篇:提高信号输入功效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途径 下一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