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音乐节

时间:2022-10-16 08:37:32

养活音乐节

21CBR:一个音乐节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哪儿?

沈黎晖:阵容是音乐节的核心。真正懂音乐的人会关心什么乐队来这个音乐节,有没有我真正热爱的音乐节在这儿,这是一个音乐节该干的事儿,一个音乐节的根,你抓住了,观众就来了。

21CBR:那么你如何定义音乐节的“阵容”?比如流行和独立音乐的比例?

沈黎晖:对草莓音乐节来说,我不认为一个流行歌手会给音乐节带来价值。你请来五月天、李宇春这样的明星,看上很有票房号召力,但来的都是粉丝,这意味着粉丝可能会买了更多的票,影响别的乐迷,还意味着如果他们明年不来了,粉丝也就消失了。草莓的定位是以独立音乐为主、摇滚音乐为主的大型综合音乐节,原则上我们要把主要的摇滚乐队一网打尽,以容纳有各种不同想法的乐迷。

21CBR:从成本、影响力等角度综合考虑,草莓的乐队阵容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比例规划?

沈黎晖:乐队的确是音乐节成本最高的一块,大概占成本的50%。而且国内现在这么多音乐节,乐队不愁没地方去,因此草莓现在有一定议价能力,但价格基本按照市场行情。我们的乐队阵容大概有30%左右是我们(摩登天空,草莓音乐节主办方)的签约乐队,包括新人,这部分成本低些,有百分之十几是国外的知名乐队,剩下的是国内的,主要是摇滚圈各个领域的歌手。

21CBR:乐队这么“复杂”,你如何定义你的观众?

沈黎晖:今年北京草莓160个乐队,一般观众能认识3个就不错了。所以我对草莓音乐节观众的定义是:乐迷而不是粉丝。他们是来享受音乐的,而不是追星——草莓最早的观众就是一批懂音乐的、文艺的人,找到了这批对的人,再通过他们影响的人,把音乐节变成一个享受生活的praty,就成了。

21CBR:那么你们如何聚集起来那批对的人?

沈黎晖:一个音乐节是要“养”的。第一,摩登天空这些年不停地做小型演出市场,有挣钱的,有赔钱的,但我们坚持把各种乐队都做下去,这些乐队在不断吸引那些“长尾”乐迷,而音乐节的时候再把他们汇聚在一起,这些长尾乐迷也就聚集起来了;第二,音乐节要从小到大慢慢成长,比如我们在武汉的第一届草莓,每天只有1万人,但武汉最懂摇滚,最有调调的人都来了,到了第二年,只要人再多一点就可以了,慢慢来,不要试图依靠明星快速增长,这没办法持续。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大概有30%的观众来自社交媒体;还有40%的观众是被朋友叫来的。

21CBR:不考虑其他演出,养一个音乐节的成本是?

沈黎晖:像武汉那种1万人左右的小型音乐节有几百万就够了。今年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音乐节(每天人流合计20万左右,160余支乐队)共计投入2000万左右。一般来说,最开始做的时候基本都是亏钱的,两年后就会慢慢打平到盈利。

21CBR:这听上去非常考验你们的现金流?

沈黎晖:首先我们肯定会融资,前年刚融了1000万,作为流动资金;其次,摩登天空也会有其他各种不同的演出业务,就在公司内部拆东墙补西墙;除北京外,我们在外地的音乐节基本都会找到合作伙伴,他们会带来很多资源。同时也会看一些政府的补贴,但会很慎重,这毕竟不可持续,还是要看一个地方的演出市场潜力;最后,把北京上海这样的两地合并成一个项目来做,也会节约成本。

21CBR:今年北京上海草莓的营收状况和比例是?

沈黎晖:因为是两个项目合并起来做的,所以没办法单独计算,但北京应该会盈利,上海略亏,总体看能挣点。比例上来看,大概门票占60%,企业赞助30%,剩下的10%是现场销售。但从未来看,我认为一个音乐节比较合理的是门票收入要占据更高的比例,比如到七成以上,赞助的比例会下降。

21CBR:所以你不喜欢企业赞助?

沈黎晖:我肯定不排斥。但企业赞助也会比较麻烦,可能带来一些和音乐节不兼容的东西,比如,企业往往会带来自己代言的明星,甚至一串演出阵容,这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我们搞过一个活动,在一个舞台和一家企业合作,放了一辆车,当民谣乐队上来后,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还有厂商在音乐节派发荧光棒,我很生气,这么搞不成了演唱会么?所以,我不排斥赞助,但如果厂商太多,带来的问题太多,观众生气了,不来了,谁负责?(采访/罗东)

上一篇:变性“套利” 下一篇: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