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胃脘痛34例临床报告

时间:2022-10-16 08:13:08

手法治疗胃脘痛34例临床报告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常见的临床病证。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又如虞抟《医学正传》认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证,《灵抠・劂论》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严重性截然不同。胃脘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胃或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胃痉挛或胆石症等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据报道成人发病率高达40%左右,治疗方法也很多。笔者从2007年以来采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3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半年。

2 疗效观察

治疗痊愈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以上。

3 治疗方法与原则

胃脘痛的治疗原则为理气、止痛、健脾、和胃。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等。基本治法:

3.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重点按压肝俞、脾俞、胃俞(以左侧为主)及阿是穴。

3.2 晃拔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腕关节作于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3 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3.4 搓擦肾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肾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3.5 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转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3.6 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3.7 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3.8 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重点以按揉手、足三里穴。

4 典型病例

赵某,女,37岁,会计。出现胃疼、胃胀、食欲减退,口苦咽干,失眠,舌边紫黯,苔黄,脉弦3年余。以上症状在情绪波动下有所加重,曾在某院消化内科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曾采用中西药物治疗达半年之久,因效果不显著来我院就诊,笔者采用上述法治疗,推拿1次后胃病胃胀明显减轻,5次后口苦咽干及睡眠亦明显好转,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1个疗程(10次1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后再巩固治疗1个疗程(10次),嘱其饮食禁忌,1年后随访未复发。

5 讨论

(1)现代医学认为,推拿不但可以调整内分泌,加强胃肠蠕动,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调解胃酸胃液的分泌,减少胆汁的反流,促进炎症的吸收及胃粘膜的修复等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皮质功能,使大脑神经产生冲动,进而达到兴奋或抑制神经、起到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祖国医学认为:胃为阳土,喜润勿燥,为六腑之首,乃多气多血之腑,主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与脾互为表里,共居三焦,共同完成水谷腐熟和运化。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不节,戕伤中州;或外邪内侵,损及脾胃:或忧患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以及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其病在“胃”,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是虚中夹实。如饮食不节、损及脾胃尤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恣食生冷,寒积胃肠,损伤脾胃之气,气机升降失常;或过食辛辣肥甘,酿热生痰,损伤脾胃,而出现胃痛。或外感内伤、脾胃湿热外感暑湿、寒湿,内侵脾胃,水湿内停;或饮酒过度,酿湿生热,或灼伤胃络,损及胃腑;或肝郁脾虚,脾失运化,蕴生湿热,而致痞满、嘈杂、反酸、胃脘灼痛等症。

(3)推拿治疗疾病的原理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学说。并根据疾病发病的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按穴道、走经络、疏经通络,调节营卫气血,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整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扶正祛邪,达到治病的目的。

(4)手法治疗胃脘痛以肝气犯胃型、饮食积滞型、脾胃虚寒型效果显著;还有一点需注意心窝部痛,并非必是胃的疾患,尤其是初病者或暴痛者如急性阑尾炎及急性心肌梗塞等,往往表现类似胃脘痛的症状,更应加以区别,以免延误病情。

上一篇:推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按摩治疗失眠症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