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16 07:48:17

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文章因此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现状,这一现状使得专业教学改革成为必然,探索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成为必然。基于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融合的理念,提出了如何在基于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忽视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其现状。基于这一现状,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上,缺乏实际效应。过分强调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降低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确保其就业的关键。就业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工作难找成为目前最大的难题。基于这一现状,高校提出了创业理念,也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参与其中,但真正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时代的创业教育作用较小,很多高职院校甚至从未强调创业教育。十七大之后,创业教育开始被提出并要求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十以来,国家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毕业后创业,提高就业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强,创业激情不高。因此在这一现状下,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加大创业教育力度,使创业教育成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部分,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业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融入

实践证明,跨学科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这种模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将创业教育巧妙的融于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构成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且这种模式能够将专业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认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创业机会的认识和把握更准确。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不可少,因此创业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就成为一种正确的理念。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培养学生终生创业观,这也是将创业教育融入成为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基于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更重视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培养。另外在融入过程中,课程设计模式更加灵活,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有利于吸引教育理念,创建创业平台。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创业教育合理的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使改革效果愈加明显。

三、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基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强化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教学课程体系。其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课外实践课程的优化。首先:基础课程的优化。在高职院校中应设置创业教育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了解创业过程以及如何选择创业行业等问题。课程中应提到创业的概念,创业的要素以及创业过程或创业注意事项,并且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创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这一课程教学,学生可自主创业建立小型的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相关内容。目前,在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中NFTE课程被部分高职院校应用,这一课程包含了如何开办和运营小企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技能等问题。其教学主线分别为创业技能与创业知识。技能主线主要强调专业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创业技巧。如教会初级创业者如何进行业务谈判,如何进行产品销售以及如何进行企业运营等问题。知识主线主要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对创业商机的把握,并且能够进行产品销售以及相关财务管理。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将优秀的案例以视频或以现场演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一步优化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并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应该认识到,创业并不是盲目的,他需要掌握专业的创业知识,并且选择熟悉的行业或者具有商机的行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优化专业课程,使专业课程能够为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而提供条件。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要致力于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进程,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也包括创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另外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还应以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就业前景,创业条件等。学生时代具有激情,但对未来认识较少,因此课程体系中应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创业,正确分析创业行业能够带来的商机和风险,以提高创业稳定性。目前,在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指导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即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会学生对专业特点,专业创业风险的把握,要求学生分组实践并提出最佳创业方案,检测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易出现的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价值调研,并为学生设置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开拓产品市场。这种专业课程改革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其更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使学生能够主动创业,敢于尝试。同时,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能够使其在创业中的风险系数有所降低。在创业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其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也就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改革中,还应强调学生创业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素养,完成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第三:活动课程体系优化。体验是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除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创业教育外,还应在活动课程中进行创业教育,进行教学活动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创业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要在不断的学习和活动体验中提高。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其体验创业规律和创业模式。目前,活动课程体系优化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是让学生参加或体验实际创业,将创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在这一课程优化中,学校应加强学生与工作现实的接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或者可以根据学校对企业的认识,进行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企业经营讲座,使学生对创业和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从感性升级到理性。电视采访是学生获得创业信息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将课程体系改革和创业知识渗透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好的创业人物采访。还可根据学校的条件,要求学生进行模拟采访,这样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创业过程以及创业能够带来的利与弊,实现使其认识创业并鼓励其创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商业想法,创业者所在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还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其他信息,如如何进行员工管理,如何界定员工福利以及如何取得从业资格以及发展轨迹等问题,当然财务管理和相关技能是企业的核心,学校应使创业者具有财务规划能力这是每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对企业的运行现状和前景做正确的估计才能够提高其就业素质。好的创业人才应善于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并且能够在创业低谷期进行坚守。这些都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养,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必不可少。首先,高职院校应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新设置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目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企业运营,致力于使学生了解更专业的创业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总之,高职院校应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其具体表现为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创业技能、创业素养的培养。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上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师和其他相关工作者的责任。针对不同专业,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英语口译专业为例,高校应将创业管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管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其与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激情紧密结合。基于学生日后创业项目和创业细节的不同,也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了解领导能力、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改革致力于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现状,为学生日后创业提供基本条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 ,合理利用优秀的高校资源,其中体验教学法,权变教学法等都是高职院校值得采用的方法。

四、总结

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程优化,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授。创业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概念并不清晰。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大批想创业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创业风险,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就必须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实践,使学生了解创业流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健生.利用专业教学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

[2]刘子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3]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上一篇:论拒开发票行为的法律规制 下一篇:浅析数学应用的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