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特权

时间:2022-10-16 07:37:05

李白在安徽旅游,去了五松山,山里没有“官驿”(国营招待所),也没有“逆旅”(民营旅社),天色已晚,没地方投宿,只好去敲农户的门。一位姓荀的老太太很热情地接待了他,管住,还管吃,李白很感激,写诗致谢:

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雕胡”就是菰米,代指不太丰盛的家常饭,“素盘”就是装着素菜的盘子。“漂母”是一典故,说当年韩信没吃的,一个漂洗衣服的老太太管了他一顿饭,后来韩信做了大官,为了报恩,给老太太送了一大笔钱过去。

过去人们注这首诗,认为李白在五松山受到荀姓老太太的款待,感激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没法像韩信那样报答人家,非常惭愧(惭漂母),一再辞谢(三谢),还跪在地上给老太太磕头(跪进)。事实上,前面注得还对,磕头那段全弄反了,这“跪进”,不是李白跪在地上向老太太表示感谢,而是老太太跪在地上请李白用餐。

过去礼节重,民见官,幼见长,经常得跪,可李白逛五松山时,一不是国家干部,二不是老太太的长辈,甚至连个进士都没考过,无非就是一普通游客,人家管他住管他吃就够意思了,干吗还要跪着请他呢?也许您相信如下说法:那老太太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是他的铁杆粉丝,一见偶像驾到,情不自禁地向他磕头,说明诗仙在民众心中分量很重;或者那老太太开了一个家庭旅馆,搞的是日式服务,总是跪着请客人就餐。这些话,或许您信,我一听就摇头。

靠谱的解释是:李白在各地旅游,跟地方官关系极好(请参读《李白诗集》),安徽某领导给他弄了张“驿券”,也就是既可以免费入住“官驿”,又能让当地百姓义务招待的介绍信。李白到了荀姓老太太家,把“驿券”亮出来,老太太一瞧,诚惶诚恐,这是上面来的领导啊,不招待就得挨板子,于是“跪进”。李白这边呢,见人家这么大年纪给自己磕头,心有不安,赶紧辞谢。这么讲,就通了!

李白是谁?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能拿着介绍信白吃白喝、占老百姓的便宜吗?您太单纯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家伙多了去了,未必个个都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李白在南京、杭州和湖南漫游时,曾经多次入住“官驿”,那时候“官驿”完全不对外营业,只用来招待身有公务的官员和军兵,李白非官非兵,更非身有公务,还不是照样揩公家的油?还有明朝那位“伟大的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去粤西旅行时,托关系搞了一张“马牌”,其功能类似唐朝的“驿券”,凭它可以入住官驿、役使农夫。徐霞客本来是步行,一拿到马牌,立马喝令十个农民侍候他,轮流用轿子抬他上山。晚上进村投宿,让一老人“煮蛋献浆”,把家里所有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而且跟荀老太太招待李白一样得“跪进”。此后徐霞客每到一个村子,都用马牌号令村民,有时“以二妇人代舆”,有时“以童子代舆”,找不到抬轿子的人,就“絷前夫不释”,捆住原先抬他的农民不放。到后来,“各家男子俱遁入山谷”,他没办法,“搜得两妇,执之出”,让两个农妇为他做饭。稍有不满,他就“叱令”,骂人家是“奸民”。每读徐霞客日记至此,我都要怒发冲冠一回,恨不得把这厮从日记里揪出来痛扁一顿。善解人意如您,想必是能理解我这种心情的。

李白有良知,不至于像徐霞客那样欠扁,不过当地方官赠给他“驿券”,使他有机会入住官驿和役使农民的时候,您要说他会拒绝,我是不信的。因为诗仙也是人,人有正义感,却未必都正义,见别人搞特权,自己义愤填膺,等到自己也有机会搞特权,就只有优越感、没有惭愧心了。譬如我本人,一见公车私用就脚痒,很想把里面的司机和乘客都踹翻在地。可有一回因为私事赶飞机,某官僚朋友让司机开着他们单位的车送我时,我却毫不犹豫坐了上去。推己及人,如果李白使用“驿券”在山民家里蹭吃蹭喝,我想我能够理解他;而要是他拒绝使用特权,坚持付钱给老太太,我会更加敬仰他。

我没有和稀泥的意思。一个人只要搞特权,我们就有权且有必要反对他,哪怕我们自己也曾经跟他一样搞特权。只有多一些反对,才能多一些监督,搞特权的人和事才有可能减少。

最后请您留意,我没有断言李白游五松山时一定搞了特权,我只是在想象那种可能性,然后借题发挥,说一些我想说的话。如此而已。

上一篇:二十四岁女院长“破格” 下一篇:大学生,恭喜你属于那9.3%